讓感受隨明信片漂流 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079期 FEATURE】

 

2005年,一位葡萄牙少年將明信片發展成一種名為「Postcrossing」的交友模式,讓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所在的地方,透過明信片與他方的人交流連繫,令明信片不再是「旅行限定」。至今已分別寄出及收到超過5,000張明信片的港人Victor,十年來透過Postcrossing看世界,與身處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交流,也因而認識到在外地工作的港人,並發展成特別的友誼。

 

 

「在這個愈來愈少人親手寫字的年代,用明信片認識朋友,是一個珍貴的交流過程,雖然這些交流大多是一次性的,但並不代表這樣的交流不珍貴、不特別。」

 — 資深明信片交換者(Victor)

 

一張明信片 一段新緣分

Victor從膠袋裡掏出一疊又一疊的明信片,將明信片逐張細看,緩緩攤開,數量之多幾乎可布滿長枱,然而,眼前的只是Victor的部分「珍藏」。自小熱愛集郵的Victor,2013年在參加筆友計劃期間認識到Postcrossing平台,「當時覺得如果可以收到其他地方的郵票,又可以認識一下世界,都挺有趣呀,而且寄明信片都好便宜,所以覺得可以參加一下。」

Postcrossing的做法就如「神秘聖誕老人」(Secret Santa)遊戲,開始時需在該網站上開設戶口,留下地址及個人簡介,系統便會隨機派出3位用戶的資料,作為你的郵寄對象,另一方面,你的資料也會被派到其他用戶手中,因此你收到的明信片不一定來自你的郵寄對象。用戶每次寄出及收到明信片後,都需要在平台上記錄,直至對方確定收到明信片,才算完成一個循環,系統隨後再派出新的地址供用戶寄出、展開新的交流,「所以寄明信片只是一個開端,如果你想回信,就可以在平台上留下訊息,或者再交換聯絡方法。」

 

 

以明信片作密碼 連結人與城

Postcrossing網頁顯示,現時已有超過200個國家、逾80萬人登記成為「Postcrosser」,「來自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有。」Victor曾遇過為了讓孩子感受收到明信片的快樂而參加Postcrossing的家長,也遇過作家、大學教授和長期病患者,「他們無法離開病床到外地旅遊,便透過這樣的形式了解其他國家、與世界交流。」現職記者的Victor,工作時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物,但他有感自己的工作內容較為嚴肅、沉重,因而想透過Postcrossing放鬆自己,「可能會有人會覺得好悶,但對我來說,整理明信片、寫明信片和選擇郵票,就是讓我最平靜和放鬆的me time(私人時間)。」對Victor而言,Postcrossing就如行山、跑步一樣,是一個自己非常享受的興趣,寫著寄著,漸漸變成一個長達十年的習慣。

明信片較信件不同的地方,在於明信片上的圖像也是一種符號與表達,甚至是一種另類的時代記錄。Victor特別喜歡收到外地歷史照片、名人或名畫主題的明信片,而他自己則會將工作或旅遊時拍到的照片化作明信片,不時也會選擇一些跟郵寄對象所屬國家有關,或香港歷史照片的明信片,期望藉此展現香港社會面貌、推廣香港文化。「在九巴80周年那年,他們辦了一個大型展覽,同時展示了倫敦巴士和香港的新舊巴士,我把當時拍到的照片印了出來,寄給在英國的人,希望他們會覺得有所連繫。」Victor享受透過選擇明信片和郵票,而跟不同地方產生連結的微妙感覺,因此每次收到明信片時,他都會特別留意對方藏在明信片裡的心思。Victor曾經收到一張來自芬蘭的明信片,對方特意選擇了一張芬蘭與香港郵政聯合發行的郵票,「那張郵票上寫著芬蘭語,而在香港買到的那張就是寫中文,但郵票上的圖案則是一樣的,所以看到時就會覺得有所連結。有的人甚至會同時寄出車票、朱古力、茶包,甚至是手織物品給我,我都好欣賞他們的心意。」

 

 

觀察價值觀差異 反思擁有與分享

香港人面對的事物大多是圍繞著香港這個地方,但Postcrossing讓Victor知道,世界不是圍住自己轉、不同地方的人對待物品都會有不同價值觀,「我曾經收到一套全新、未用過的郵票,也收到過二戰前留下來的明信片,他們就是會很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收藏。可能香港人會是傾向收藏,但不少外國人的價值觀裡會覺得一樣重要的東西,就該送給適合的人;例如他們擁有一件有歷史價值的舊物,但因為你跟這件物件比較有連繫,所以他會覺得你值得擁有。」

Postcrossing十年,Victor收到最多來自俄羅斯、美國、德國的明信片,他自言最期待收到來自「冷門國家」如巴勒斯坦、哥倫比亞、太平洋島國的明信片,而至今最令他深刻的一張,是來自2022年的烏克蘭。2022年2月,俄烏戰爭全面爆發;而Victor收到的明信片,正正是來自當年10月戰爭期間的烏克蘭,「我沒想過會收到來自烏克蘭的明信片,戰爭期間或者連生活都有困難,更何況寄信呢?但當地就是有人會透過明信片分享當時情況與自己的想法;收到那刻,我又不會覺得很沉重,但就是……就是有種意想不到的感覺。」讓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了解自己身處的地方正在發生的事,也許是那位烏克蘭人的用意,同時也是Victor的想法,「好多人都未必認識香港這個城市,我遇過有人覺得可以收到來自香港這個小地方的明信片是一件很珍貴的事。」Victor把握每一張明信片的機會,將香港的自然風景、城市面貌傳播開去,讓照片為明信片裡有限的文字作補充,作為城市的最佳說明。

 

 

因明信片而發展出 特別的友誼

除了擴闊眼界、連結自身與城市,Victor在Postcrossing中的得著,還有那些跟他有著同樣興趣的筆友們。「的確,這裡大多數人都是只有一次的交流,但並不代表這件事不特別、不珍貴,正因為明信片是以手寫形式交流心聲,這個世代已經好少人還會手寫字,或者寫著寫著累了,就會轉變打字,所以Postcrossing就成為了一個難得的溝通方式,這個過程是好珍貴的。」在Victor寄出與收到的逾萬張明信片背後、那逾萬位用戶之中,有兩位因著語言和地域跟相近,而跟Victor發展成特別的友誼。Victor分享,其中一位朋友是一名身在德國的香港人,「當時他見到有香港人參加Postcrossing就覺得好興奮,再聊下去發現我們都是讀同一間大學,後來我們成為了朋友,他會跟我聊聊香港近況、到其他國家公幹時,又會問我要不要明信片;好搞笑的,他總是會將自己的經歷寫得好仔細。」而另一位「萬分之二之友」就是來自台灣,當初二人因著互相回信而慢慢認識彼此,後來Victor到台灣旅遊時,都會特意找這位朋友見面,將關係由明信片帶到實體。

Postcrossing的過程像是一趟濃縮了的旅遊體驗,在打開信箱前都不知道會看到怎樣的世界、遇到怎樣的人;即使大家只是淡淡交會,也會因著一份純粹與友善,而為對方生命帶來一點溫暖。這份體驗也影響到Victor與朋友的相處,「以前自己去旅行時,多半都是將明信片寄給自己,但後來覺得既然Postcrossing連陌生人都寄,那不如都寄給朋友啦,慢慢他們又會因為知道我喜歡收明信片而在旅行時寄給我,甚至寄給其他朋友,大家都多了分享。」回歸明信片的本質,就是為了讓人記錄、分享與連結,它就如人與人之間的拼圖,填補了地理上的差距、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 Text | Sammi
/ Photo | Nick.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