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期 社區 · 空間】

 

張倬豪(AC)是香港為數不多的聾人導演,從小就是電影迷的他,中學畢業後購入人生首部攝影機,最初只打算記錄生活,拍著拍著,卻開啟了導演之夢,希望把聾人的故事呈現於大眾眼前。

 

 

崎嶇的聾人導演之路

導演之路並不易走,單單是上課已經是難以跨越的高牆。AC 修讀多媒體高級文憑課程期間,校方並不提供手語傳譯,他只能靠看筆記理解課堂內容,經常錯過老師在課堂上的舉例和經驗分享。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能即時發問,只能下課後與老師透過電話打字溝通,甚至因為沒有手語傳譯的資助險些被迫放棄銜接學士學位。幸好後來有媒體報導了他的經歷,讓 AC 獲社福機構出手相助,才沒有被埋沒夢想。 AC 至今已創作了五部短片作品,分別在波特蘭、三藩市、羅徹斯特和上海等聾人電影節放映。首四部作品都是 AC 一人身兼導演、攝影、剪接、助理製片數職,他坦言獨自早出晚歸的拍攝生活非常辛苦。而製作最新作品《一次骰子》時,AC 認識了接觸過聾人的健聽攝影師麥漢彬(King)。他與AC 一同構思鏡頭,令鏡位更多元,不再只有為了完整呈現手語的遠景鏡頭。有了拍攝團隊的加入,也令 AC 專注執導,更像一位導演。然而,聾健團隊合作難免衍生困難,因為語言不通,加上電影術語難以翻譯,第一天的拍攝並不愉快,但團隊慢慢建立出新的溝通方法,最終順利完成拍攝。

 

 

讓聾人電影題材更多元化

甚麼是聾人電影?AC 的定義是「以聾人為中心的故事」。他的短片靈感來自聾人的日常生活及議題。例如在2012年出品的《默書》,敘述了聾人學生在默書時需要使用「私人傳話器」的學習日常,同時也因應「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實行數年,而在短片中加入手語和口語共用的劇情。而他近期的作品《一次骰子》,則關於聾人的身分認同。影片製作期間,正值「亞太聾人 / 聽障運動會(Asia Pacific Deaf Games)」的命名爭議,聾人社群與自稱聽障的群體產生爭執,令 AC 思考聾人、弱聽、聽障,以至每個人如何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身分。 AC 提及,聾人電影都會呈現「Deafhood(正面聾人身分)」,聾人不會被大眾或醫學上「聾是一種病」(Deafness)的看法限制,他們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以手語作為語言,以此為榮。AC 表示,香港主流的影視作品都以聾人為綽頭,大賣慘情故事,也不會聘請聾人演員,無法傳遞「聾人做得到」的訊息,故此他希望聾人故事的題材能更加多元。

 

 

初任聾人電影節籌委

除了導演的身分,AC 還受邀初次成為「第十一屆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HKIDFF)」籌委,負責製作宣傳片、安排直播和擔任短片比賽評審。他與一眾聾人和藝術工作者組成的籌委會,為本屆電影節注入不少新元素,例如首度設立短片比賽,冀以獎金鼓勵香港及海外的聾人創作者。 從完全沒聽過聾人電影,到為 HKIDFF 提供意見及參展,再成為籌委親力親為,AC 的身分和心境經歷了不同的轉變。透過參加海外的聾人電影節,AC 獲得了很多電影節的活動靈感,例如表演工作坊、線下頒獎禮、閉幕禮表演等。他希望下屆電影節能順利舉行因防疫措施而取消的原定活動,吸引聾健人士聚首一堂,享受聾人社群的大派對。

 

 

FB:聾人導演看世界
FB: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Deaf Film Festival

 

特別鳴謝手語傳譯員: 胡歷恩 Kim / 蘇劍雲 Billymarken

 

/ 108% Production Team | Eloisa.Phoebe.Qiana.黃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