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期 FEATURE】
「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在也有很多不同面向,正如我有充滿活力的一面,也有倦於社交、需要獨處的一面。這兩個面向並不矛盾,而是互相存在。」
─ 黃正宜(阿正) 商台DJ、節目「一位呀唔該」主持
我們總是花很多時間與別人相處,卻甚少正視獨處的必要。生活在充滿挑戰的都市裡,我們都需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人之境,聆聽及關注自己的情緒,照顧個人心靈,為自己打打氣。九十後電台主持黃正宜(阿正)主持的「一位呀唔該」節目,源自她開創的「一位呀唔該」Facebook專頁,自2017年播放至今,她一個人嘗試了很多一班人才會做的事,例如一個人燒烤、一個人看演唱會、一個人拍婚紗照等。從當初抱持純玩樂心態挑戰自己,及後發展成一種生活態度—原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生活,可以放肆做自己反而沒有負擔。像日本漫畫家谷口治郎最著名的作品《孤獨的美食家》和《走路的人》中的主角,阿正以詼諧趣怪的形象,證明一個人可以好好吃飯,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下用心體會日常,其實一個人快樂、一個人失落,都是人生修煉的必經之路。
享受「一人前」的自在
沉浸在熄咪獨處的個人空間 覺察內在情緒
2016年阿正深陷失戀的悲痛中,那段日子經常在街上遊蕩,卻發現自己無處可去,失去另一半的陪伴,「原來我很不習慣自己一個。」失落情緒一直無法排解,阿正形容:「好像心裡被掏空了一塊,發覺沒有人陪伴就會很不自在。」在2017年的情人節,阿正原本為自己安排了結他課堂,怎料被老師「放飛機」,於是狠下心決定要自己一個去吃飯,還在臉書上直播晚餐過程。當晚她坐在兩對男女中間,一個人吃飯無事做,她就開始觀察身邊的陌生人,「他們一對是夫婦,一對是情侶」, 「其實我發覺一個人吃飯也可以很有趣。一開始當然會緊張,但我有時會主動與別人搭話,每次交流過後都會覺得整個過程很有趣。」
阿正常說「敢做就事成」,最重要的是心態,「只要你相信自己很有型,做甚麼也會很有自信,就好像在高級餐廳裡看到外國人獨自用膳,我會覺得他們很chill。」於是害怕獨處的她剛開始時抱著玩樂心態,每個星期練習一個人去不同餐廳吃飯,更會分享過程中的觀察, 「我記得有次吃飯遇見一位大叔,他手機的桌面是個身穿比堅尼的女人,然後他跟我對上了眼,馬上跟我解釋說那是他的女兒,很搞笑。」
自從發起「一位呀唔該」的計劃後,阿正不再隨便解決晚餐,從邁出第一步開始,慢慢享受「一人前」的自在,「一個人吃飯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說話,不用應酬任何人。尤其本身工作性質就是要不斷說話,遇上朋友又會說個不停,往往缺乏讓自己沉澱的時間。所以對我來說,一個人吃飯很舒服,因為終於不用社交。」身為電台主持,即使形象外向積極如阿正,也需要有熄咪獨處的個人空間,「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在也有很多不同面向,正如我有充滿活力的一面,也有倦於社交、需要獨處的一面。這兩個面向並不矛盾,而是互相存在。」每個人也需要時間去整理自己內心,阿正每日絞盡腦汁預備節目內容,腦袋不停運轉,「其實會忽略人生每天很多issues,譬如一些一直想逃避的個人問題,然後那些問題就這樣沉沒在密密麻麻的時間表裡。」所以除了一人吃飯,阿正也會在每天睡前預留「me time」, 「閱讀、看劇,甚麼也好,總之人一定要預留時間讓自己靜下來,與自己對話。」
練習一個人的最高境界 享受「me time」專屬時刻 無分場合與年齡
來阿正發現,「一位呀唔該」中的「一位」,並不一定是指單身的狀態,「因為我突然在想,如果我開始拍拖,這個計劃是否應該繼續做下去。於是我開始思考單身和這個計劃的關係。開始時我也很困惑,如果多了一個人,是否應改名為『兩位呀唔該』。」之後阿正在一次聖誕前夕為「一個人看燈飾」外出訪問,又遇到一位大叔,當時她先入為主認定那位大叔是單身寡佬,才會在聖誕前夕隻身往尖沙咀海傍看燈飾,怎料對方原來已有一位結婚逾20年的妻子和一名十多歲大的兒子。「他跟我分享,他們夫妻的相處方法就是尊重大家各自的興趣,正如對方不特別喜歡拍照,他就會自己行動。他說,一段長久的婚姻,除了要有甜蜜相處時刻,也要有個人空間。」在這個訪問之後,阿正終於得出結論,「一位呀唔該」關注的不是單身與否,而是 我們每一個人應怎樣享受「me time」,即屬於自己的時刻。
訪問當日正值中秋翌日早上,阿正與另一半沒有在中秋夜相聚,「昨晚另一半回家吃團圓飯,而我選擇一個人吃飯,獨自靜下來整理最近混亂的思緒。即使拍拖,也要有自己的『me time』。」阿正還會特意為自己一人安排活動,不依賴伴侶,思考可以如何令自己生活得更充實、更快樂,「我是『五時花六時變』的人,每次自己出街就會覺得特別自在,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不需拖累任何人,一個人生活突然變得精彩起來。」從習慣兩個人,慢慢練習一個人;再從一個人,練習在兩人世界中獨立自處,這是一個使得內心強大起來的過程,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非常時期下獨處成常態
放眼輕鬆日常 重整情緒
疫情下,人人被迫隔離,獨處佔了生活很大部分,即使與家人共享同一空間,在家學習或工作的日子還是不免感到無從適應,甚至無所事事。阿正先後兩次經歷在家工作,第一次是在三四月;第二次是六七月的第三波疫情。「那段期間整天一人在家做節目,其實很疲倦,當工作與休息的地方重疊,我開始分不開工作與生活。」再加上「一位呀唔該」大部分挑戰無法外出完成,阿正開始在家中尋找樂子。在家中,她可以一人踢毽、砌拼圖、練習小丑扭波、骰仔一柱擎天,「原來只要有心,在家也有很多不同活動可以做。」阿正形容在家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猶如清空了將近閉塞的腦袋,「那段時間的生活節奏確實慢了很多,平日根本沒可能靜下心來完成一幅拼圖。以往我的腦袋無法收工,無時無刻在構思新主題、尋找新靈感,突然空出一段日子,讓我利用家中的物件享樂,藉此讓腦袋休息,使我輕鬆了很多。」後來回到公司上班,在限聚令下,阿正每天就是上班回家,想做運動又找不到安心的地方, 「於是當時我一人挑戰在公司走廊跑3公里,後來為免騷擾同事,遷移至公司後花園,來回跑大約50圈。最後成功挑戰跑3公里,現在回想都覺得太不可思議。」
一個人獨處,可以是挑戰、可以是享受,也可以讓我們整理情緒,重新出發。阿正認為,在社會環境的高壓及疫情帶來的不安下,心情絲毫沒有受影響是不可能的,「根本這個社會就是不快樂,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設法令自己減少不快樂。每個人的精神壓力就像一條橡筋,當每一分每一秒都拉得太緊,會很痛苦。當發現自己心理負荷太重的時候,請你停一停,不需要覺得內疚。」阿正面對負面情緒,會選擇獨自看綜藝節目、看笑片釋放壓力,暫時抽離現實,「或者可以哭出來,然後睡醒一覺自然會reboot,要打斷不停鑽牛角尖的思維,否則會不停沉淪在不開心的惡行循環之中。每個人都要想辦法令自己抽身,不要留在傷心地。」無論任何環境,我們都需要面對自己的「me time」。在一人之境下,覺察、接納自己不同情緒的存在,讓我們在關愛身邊人之前,先好好關顧自己的心房。
/ Text :Lilian
/ Photo:林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