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期 FEATURE】
「一個人跳繩,除了可以放鬆身心之外,更增強了自己的解難能力。
每練成一個高難度花式,使自己更輕鬆自如地面對生活上的大小挑戰。 」
─ Mickie 花式跳繩教練
不少人或覺得「晨運」是長者的專利,而就在眾多晨運客的身影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年輕嬌小的身影──「九十後」女生Mickie。格外喜歡早上清新空氣的她,走進社區空間,伴隨輕快的音樂旋律,跳繩為她帶來無拘無束的自由,揮灑汗水,為一日打起精神來。
喜歡出一身汗的舒爽
不讓生活只剩下書本
就讀於跳繩氣氛非常濃厚的女校,Mickie起初只抱著試試無妨的心態學跳繩,誰知愈跳愈有興趣,故每年的班際跳繩比賽總有她的份兒,更獲選為校隊成員。Mickie指,跳繩親民又貼地,「本來想以運動和音樂來減壓,漸漸就喜歡上跳繩。跳繩有許多變化,而且不受空間所限,只要是平地,你在哪裡都可以跳。」
不過,肩負著普遍香港學生常見的兩大重擔—「家人期望、學業壓力」,Mickie也不例外。在家人眼中,跳繩並不屬生涯規劃的選項。「自己讀書不是特別厲害,也沒甚麼天份。家人期望我可以入大學,覺得跳繩只是課餘和消閒的活動,故一直都不太贊成我花時間深造。」直到那年考公開試,壓力亦隨之增加。「家庭管教相對嚴厲、重視學業,故在中五時不能玩音樂和跳繩。那時覺得世界失去色彩,枯燥乏味得只剩下書本。」曾試過因模擬試成績不理想而被家人責備,Mickie便到樓下公園聽音樂和跳繩,讓自己散心和放鬆。「跳繩能減壓的原因,在於出一身汗後覺得很舒服。做運動可以釋放安多酚,令自己不知不自覺地開心起來。」漸漸地,跳繩成為Mickie釋放負能量的空間。
繩子連結快樂
從勞碌生活找到喘息空間
花式跳繩最吸引Mickie的,是本身具有高自由度。「有無窮無盡的花式,你想到怎樣跳,幾多人跳,用屁股、做掌上壓跳都可。你擁有一個想像空間,可以創造新花式;只要你肯跳,就會跳到,基本上沒有體形優勢,靈活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跳繩成為一個讓小宇宙無限發揮的空間,沒有既定標準,遠離刻板生活的拘束。
畢業後曾於青協的青年空間工作,Mickie想起跳繩為自己帶來的樂趣,於是成立跳繩小組,與年輕人分享這項愛好。「這是自發為興趣而組成的跳繩小組,有人平時上班很辛苦,下班後來出一身汗,覺得特別享受;也有人考完試覺得壓力大,就過來一起玩。我們一起練新花式,練成了就拍片紀錄成功過程,開心最重要。」由將軍澳、西貢等地作起點,小組成立約三個月後,便開始走進社區參與表演,將跳繩的歡樂感染觀眾,「跳的人快樂,看的人也快樂。」
現在小組逢星期二晚都有聚會,平時在生活上、又或是從網上短片中留意到的新元素,Mickie都會和隊友們一起嘗試與練習。縱使工作繁忙疲累,Mickie也從不缺席繩聚。一群隊友邊玩樂邊練習,初衷只為聚在一起、享受跳繩,而見面亦成為了一種習慣。小組更像是一個生活喘息與充電的空間。「我享受一個人做基本練習,但更喜歡大群人一起跳繩。現在無論練習或是教班也好,最希望的就是看到大家在跳繩過程,覺得開心有趣。」
不受空間所限 一個人
隨心隨身的樂趣
跳繩為自己帶來深刻體會,使Mickie更想將這份感受分享予更多人。曾到過紐西蘭工作假期的她,也將繩子帶往當地。「會隨心走到街上、路邊,或健身房裡跳,人在異地更放得開。我把繩子拿出來,有些紐西蘭和台灣人會感好奇,然後主動過來交流。我覺得跳繩可作為一種跟人打破隔膜、建立關係的方式。」不介意他人的目光,隨時隨地展現自己的興趣。Mickie更發現當地人對跳繩認識不深,普遍人更認為跳繩只屬健身前的熱身運動,於是主動與當地人介紹花式跳繩的玩法。「他們原以為跳繩只能向前,或交叉跳。這可作為切入點,一起聊天,研究花式和如何用跳繩減壓。」
因著這些經歷,令跳繩在Mickie的生命裡變得愈來愈重要。年初正式考獲跳繩教練牌照後,Mickie到日本、台灣、上海旅遊時,都有將陪伴自己近十年的紅白色拍子繩帶在身邊,例如在人人視之為打卡點的小豆島公園、父母濱海水浴場等日本景點,Mickie都有拿出繩子跳一會。「我想發掘更多跳繩的可能。跳舞可以融入當地,其實跳繩都可以。」至於在香港這片成長地,Mickie出門身上也必定有繩子,到公園、運動場,或其他公共空間也沒所謂,只要碰上合適位置,感覺一到就會跳。沒有被地方限制,跳繩已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一個人跳繩,除了可以放鬆身心之外,更增強了自己的解難能力。每練成一個高難度花式,使自己更輕鬆自如地面對生活上的大小挑戰。」
回歸原本的初衷,跳繩令Mickie印象深刻的,是那份能隨時隨地跳動的率性。現在與繩子周遊列國,或在香港四處跳繩,正正實踐了這份理念:地方遠近、大小也好,想跳就跳。而這份隨性之下,身體的彈跳配合繩子的旋動,伴著的更是一份放鬆、快樂和自由的享受。
做喜歡的事 再苦仍帶甜
發掘在電競行業的可能
工作總有悲喜,撥開苦痛的大霧,當電競手還是快樂的。「我好享受贏比賽時的滿足感。」、「明知對手厲害,但大家仍不放棄,朝著目標進發,那種感覺很好。」當電競手不是她們小時候的夢想,「以前未有電競手此職業。」至電競行業慢慢興起,她們可以將興趣和長處發揮,「人人天賦不同,不是讀書好就甚麼都好,正如有人口才好,適合當售貨員,著他苦讀書也沒用。」阿夢深感,每人性格不同,應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才能自在。「每個人的天賦都不一樣,要相信自己,更要發掘自己的潛能。」
喜歡打機與當電競手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Bella說,如果要當電競手,必須確定自己對某隻遊戲的熱愛程度,「因為你365日、無時無刻都要訓練同一隻遊戲。」Sleepyz補充:「而且不是一當電競手就會一帆風順,在放棄所有事情入行前,一定要想清楚。」
16至25歲是電競手的黃金時期,過了黃金時期後,可以選擇電競行業的後勤工作,例如教練、分析師等。阿夢才21歲,去年便成為電競導師,教授青年電競課程,最近更帶領學生到韓國作賽。而Bella亦積極裝備成為電競主播,「每場電競賽事也會有主播評述,主播講求急才與反應,也要懂得營造氣氛。」
/ Text : Sammi
/ Photo:林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