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期 小店 · 空間】
近年菲林熱潮愈演愈烈,幾乎人人手執一部菲林相機。人總愛念舊,懷舊的外型,配上菲林相片獨有的質感,使復古風照片再次流行起來。有些人喜歡強烈的顆粒感,有些人則喜歡過期菲林的變色。於浸會大學就讀視覺藝術系的Charles,則對「Film Soup」這種手沖菲林的方法大感興趣。身為Film Soup的香港先行者,他曾嘗試以咖啡、紅酒、奶茶、梳打水等媒介作試驗,他喜歡在沖曬的過程中加入多一份想像,讓記憶多一份重量,更讓他有重新審視照片的機會。
菲林與他的化學反應
從銅鑼灣舊址搬到現在的大坑,對Kelvin和太太而言是放慢腳步的沉澱。他形容在銅鑼灣是進攻,來的人多,走的人亦多,真正願意停下來了解產品的人寥寥可數。鬧市的激烈競爭令他們曾先後因骨膜炎進出醫院,連笑都會痛。身體發出的訊號迫使他們重新思考靜月的意義,後來決定在大坑落地生根,將靜月搬入大坑,也將家安在這裡。Kelvin卻笑言大坑「太chill」,令他常常感到脫節。
搬到大坑,感覺就像對陌路人說:「你們到這裡找我吧,我會將最好的都給你們。只要你們需要,我可以將一切傾倒出來。」也許只有在這個他生活的社區裡,才能建立到這種互信關係。「就算在這裡賺到100%,我至少也會將10至20%回饋於此,不單是金錢或人力,而是你不付出、不努力共建這個社區,你也不會從這裡得著甚麼。」
製造屬於自己的景象 過程與結果 學習享受其中
「Film Soup是一個可以令攝影變得立體的媒介。」Charles分享,攝影本來是一件平面的事情,按下快門然後看看平面的相片,但Film Soup的過程中加入不同液體,令沖洗出來的菲林變得更有厚度。「這是一個投入自我的過程,拍照有時並非要追求美感,而是追求我的投入如何影響一張相。」要讓一張相片真正屬於自己,不單止是按下快門這麼簡單。在沖曬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元素,逐步將曾經按下的快門,曬成一格格只屬於自己的景象。「這才算是我創造的景。」從拍攝到沖曬完成的整個過程,不再是只著重於如何拍攝,而是在於怎樣製造這張相片。
Charles講述有客人沖洗完後發現是白片會難過,但他強調,「收到白片只是某一種結果,它不能推翻你曾經拍攝過的東西,這些片段,其實早已深入你的腦海了。」他希望大家可以將過程與結果分開來看,一張相片的價值,不只在乎拍攝角度、拍攝出來美不美,不能只看結果而忽視過程。「出來的結果,永遠只是副產品。」Charles認為Film Soup就是能放大這不可預測的過程,將每個人的自我投入其中,使每張菲林相片都獨一無二、屬於自己。
「菲林已死?」
當經典復興成為潮流,Charles卻道出本質。「很多人影菲林追求快,即日影、即日沖,但菲林本來就應該是慢的。」要如何充分利用只放得下36張照片的SD卡說出完整的故事?「我見過一卷菲林全部是不同角度的食物。」Charles認為拍攝菲林相片,每次按下快門都蘊含思考與等待。菲林不像手機,不可以從一百張照片中選出一張;它是唯一的,不應該有任何浪費。對不少香港人而言,「玩菲林」已經是一個攝影類別,是社交媒體的主角。拍了甚麼、如何拍、為甚麼拍已經不再重要。
菲林已經走到盡頭了嗎?不,Charles認為菲林仍有很多可能,關鍵在於嘗試。未來他希望辦一個菲林攝影治療的展覽,由一班人用菲林記錄生活,再由他沖洗。攝影者按下快門展示內心世界,Charles則以自己的沖洗技巧作回應。「玩菲林」不再是「文青」專屬;透過底片,菲林反而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心靈濾鏡。藉Film Soup沖曬出獨一無二的菲林相片,穿透燈光映照,以截然不同的底片演繹這個世界,觸碰生活。
/106%Production Team : Hei Lam · Kei · Jannai ·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