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廢棄的 保溫袋背後 保存環保的熱度

//【063期 FEATURE】

 

「從家裡倒滿的水,跟膠樽水其實本質上都一樣,既然都是水,何不減少浪費一個膠樽,出外時自己帶水呢?」

  ─  「HayaKuはやく環保見習生」 創辦人 Bowie

 

「現在我們不做,也未必需要承受結果,但若我們不開始做,下一代就要承受後果,那時才開始就太遲了。」

  ─  「HayaKuはやく環保見習生」 創辦人 Alice

 

 

生活在香港—這個物質豐裕的社會裡,我們有各式各樣的選擇,可以購買不同需要、滿足無窮物欲。疫情肆虐下,人們的消費途徑逐漸轉移至網上平台,食肆亦相繼增加外賣服務,過度包裝、即棄餐具等大量塑膠產品急劇上升,為環境帶來數百年也難以分解的負荷。兩位九十後女生Bowie和Alice,近月走進社區回收及共享保溫袋,在區內燃起環保的一團火。「其實香港物質太豐富,已經是過多的程度了,大家都不會去想『為甚麼會有這麼多』。」Bowie認為香港人的生活過分消費主義,甚麼都想要多點,而不會想如何過得簡單點。她們希望大眾可以從生活小事做起,減少浪費、丟棄,學習回收、重用,讓生活變得簡約一點。

 

 

樂於分享與探討
一起從零學習

因大學畢業旅行而認識對方的Bowie和Alice,在大學時並非修讀環保相關學系,Bowie主修物理治療,Alice主修化學,因有共同朋友而一起去畢業旅行,沒想到及後熟絡了,談及不少環保生活習慣,意外發現大家也想多做一點。

Bowie從小就對環保感興趣,會從生活習慣開始留意,她認為環保是公民責任,也樂於與朋友分享看法,而Alice則在認識Bowie後,從零開始學習環保。「起初是Bowie在聚會中提起最近開始用肥皂取代沐浴露,她跟我們分享,本地手工皂不單成分天然,也省卻了塑膠容器,用完也不會製造出額外垃圾,而且一支沐浴露80%也是水分,運輸成本高,多用本地製造的產品,可減少碳足跡,即運輸的燃油消耗。我們聽後驚訝,也開始嘗試使用。」

Alice坦言從Bowie身上學會了不少環保相關的知識,也多了一份對環境保護的觸覺,自此,各種環保議題都成為了她們聚會時的話題。自去年社會運動,二人開始著力將環保教育帶入社區。「眼見遊行產生大量膠樽,我們號召朋友自發回收膠樽及鋁罐,以減輕清潔人員的負擔,同時將垃圾分類及回收,而不是棄置於垃圾桶裡。過程中,更有家長帶同小孩幫忙分類,教導小朋友回收概念。」二人發現原來可以身體力行做到環保教育,「不如開個page教育一下大家吧!」Bowie提出在網上平台發布環保資訊,藉此作公眾教育,最後萌生出Facebook專頁「HayaKuはやく環保見習生」。

「はやく」意指趕快,Bowie指,想大家可以快點行動,從日常生活中開始抱持環保意識。Alice形容她們是「見習生」的階段,在慢慢學習各種環保知識、如何實踐環保,就像是「BB班」,仍然在生活中探索具可持續性的事物、源頭減廢,希望公眾也能跟著一起學習。


 

 

回收 共享 以行動回應社會需要
減少製造浪費

今年10月初,Bowie和Alice發起回收保溫袋活動,至今已處理超過1,000個保溫袋。「起初只是聽朋友說起想印刷有品牌名字的保溫袋,於是我便建議回收可重用的保溫袋,不必製造更多浪費。」Alice和Bowie沒想到,公眾反應出乎意料地大,逾百人留言查詢詳情。她們利用午膳和下班時段,分別在鰂魚涌和西灣河港鐵站進行交收,但收集到的保溫袋竟多得她們無法搬走,需要喚來朋友幫忙搬到儲放點放置,短短兩天便收集了逾500個保溫袋。

「我們超級驚訝會有這麼多人來,但同時亦反映這種贈品背後原來也會造成浪費。」由於收集了比預期多的保溫袋,她們便開始尋找會否有商戶、小店願意重用這些保溫袋。她們要將保溫袋分類,高的、闊的、小的,清理消毒後再按商戶需要分配大小合適的保溫袋給商戶。除了中秋節的冰皮月餅,疫情下很多商戶都提供外賣服務,雪糕、蛋糕、海鮮、凍肉等需要冷藏保溫的食品,都需用上保溫袋。回收保溫袋的活動讓她們發現,原來大家家中都存放著不少保溫袋,情況跟環保袋相似,雖然減少使用了膠袋,但卻變相大量生產環保袋,結果又是否真的能稱上環保呢?

 

潛移默化 從「小」做起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要環保,卻不知道從何做起,甚至會嫌麻煩而不做,但要踏出第一步,只需從意識上開始改變。Alice分享,家人本來也覺得環保很麻煩,垃圾要分類處理,又要將即棄塑膠餐具、鋁罐清洗乾淨才能回收,明明平日直接丟到垃圾桶就行了。「最近家人會主動將可回收的物品遞給我說要回收,或是自行放到回收箱裡。」Alice認為環保是一種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出來的意識,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改變,其實已經在實踐環保了。Bowie鼓勵大眾外出時可以自攜水樽,這已經是最簡單的一步了。「從家裡倒滿的水,跟膠樽水其實本質上都一樣,既然都是水,何不減少浪費一個膠樽,外出時自己帶水呢?」

Bowie和Alice不時在專頁分享各種環保產品的測試,「原來環保可以好方便、慳到錢、又有型。」她們也有跟本地品牌合作,推廣不同環保產品,例如蜂蠟布、竹牙刷。「牙刷是生活必須品,可分解的竹牙刷,也只需擺在家裡使用就可以,不像環保飲管要帶出外使用,很多人也容易忘記要自備或走飲管,但竹牙刷就完全沒有這個煩惱。」Alice主張「行動是最重要的」,本地手工皂是她實踐環保的起點,只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即使出發點不一,但確實在做同一件事情,逐小改變就可以了。

「希望可以在每個人心中栽種一顆種子,當它發芽之際,人們就會開始思考怎樣做才能更環保。」Alice如此寄望著,她相信既然成年人都能改變到,要是從小就教育小朋友要有環保意識,他們也一定能做到。她很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現在我們不做,也未必需要承受結果,但若我們不開始做,下一代就要承受後果,那時才開始就太遲了。」每個人都是環保見習生,在生活中發掘小事,從這一點開始做起,改變小習慣,也許已經向綠色生活邁出一大步了。

 

/ Text : Jannai
/ Photo:Nick Lu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