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手 「築」起五代人 【搭戲棚師傅】

//【047期 製作組 · 空間】

「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斷折難。」而用數千支高竹搭建而成的戲棚,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就更難折斷。五代以搭戲棚為家族生意的陳煜光師傅,有逾30多年搭戲棚經驗,見證著戲棚行業的高山低谷。他慶幸近年港人保育文化遺產意識有所提升,開始主動了解搭棚技藝。而他的兩名兒子亦主動提出留在身旁幫忙打理家族生意。不過他始終擔心年輕人「急功近利」,使行業青黃不接,令戲棚搭建行業日漸式微。

傳統不曾被忘記
「靠十位戲棚師傅、用逾八千支竹和三星期時間,完成了有兩千個座位的空心大戲棚。」陳煜光師傅淡寫輕描地道出自己最近的任務。原來一年四季,除了為人熟悉的盂蘭節需要搭戲棚上演「神功戲」和粵劇外,天后誕、洪聖誕、大王爺寶誕等傳統節日都有同樣需求。幾乎包辦全港九新界和離島戲棚工作的陳師傅笑言:「如果你肯做,包你日日都有工開!」不過他也曾煩惱,並坦言:「我都擔心戲棚技藝會失傳,但最快應該在20年後才發生。」

他續稱,因為愈來愈多年輕一代重視文化遺產和保育議題,更會主動研究「神功戲」、粵劇和傳統節日,而戲棚與它們正正是相輔相成、互相依賴。若有任何一方不再被重視或失傳,另一方也會隨之被淡忘。但近年漸多村落自願「眾籌」搭建戲棚的費用,認為有戲棚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坐落於村內,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所以,陳師傅有信心戲棚技藝短期內不會失傳,甚至可以把技藝背後的文化和歷史一直傳承下去。

傳承靠口傳心授
家中世代經營戲棚生意的陳師傅,在行內具經驗及影響力,亦見盡新人來來去去。早年職業訓練局派十個畢業生跟陳師傅「學師」,但最後只有三個人經得起磨練留在行內。眼見舊人一代代退休,又少有年輕人願意入行,即使願意入行,新人沒有經驗又好高騖遠,一入職就想得到如資深師傅般的高薪。陳師傅直言:「人永遠都要腳踏實地,不可以急功近利。」

行內判斷搭棚師傅的薪金不只單看入行年資,最重要的還是師傅自身的天分、能力和態度。搭棚,尤其是搭戲棚,從來都沒有一套硬性規定或教科書,一切戲棚的技藝、竹與竹之間的距離、用膠篾打結的技巧等,都是憑師傅的經驗和應變能力。「其實都是口傳心授,每天開工都是師傅不停教,徒弟不停實踐。」只有這樣,徒弟才會累積到經驗和有機會獨當一面。

五代人一份工
「我必定是生成入這一行的,因為我幾代人都做這行。」談起初時入行的契機,陳師傅坦言是自少培養下來的興趣,由於家族前三代都經營戲棚生意,他自小就接觸戲棚技藝,漸漸培養起興趣。陳師傅有四名兒女,兩個兒子先後提出想與他共同打埋家族生意。小兒子現在是一名搭棚師傅,與陳師傅一起工作15年;大兒子則負責生意上的行政管理,他原先是會計師,後來意外失業,他留意到戲棚生意的前景明朗且員工之間的感情和睦,因而決心留在陳師傅身旁,幫忙打理家族生意。陳師傅稱父子關係更好。「大家有共同職業,自然有更多共同話題,而且父子間的相處時間亦更多。」

築棚體會人生
在戲棚的行業裡,從來都沒有「輕鬆」和「一成不變」的工作,就算是已經完成的戲棚都會因天氣惡劣而損壞。正如每個人的生活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但像陳師傅所說:「人永遠腳踏實地。」就可以從逆境中自強,甚至將寶貴的經驗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 104% production team:  Orwin.Jessica.Sabrina.細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