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門捕捉奮鬥瞬間,留下賽場上的努力足跡

//【090期 FEATURE】

 

10年前入行做體育記者,開啟了劉嘉承(Calum)和李玥(阿玥)的運動攝影師之路。背著十幾公斤器材跑勻全場,最長連續工作逾30小時,二人日灑雨淋仍然站在運動場上,屏息凝神、按下快門,只為記錄一個個努力的模樣。不論最後站上頒獎台與否,每位運動員都值得被肯定、被看見。

 

 

賽前做功課背流程 規劃時間站位影足全場

阿玥白紙一張自學攝影,被上司要求日拍200張相將勤補拙。中學開始玩攝影的Calum雖有基礎知識,也藉「體記木人巷」苦練技藝。當年拍照寫字一腳踢,學界本地外國賽都要影,每星期度橋做專題物色訪問對象,一班同事齊齊研究拍攝角度、構圖與光影效果等,一同精進攝影技術。二人對攝影的興趣日漸增加,至2018年離開記者崗位,選擇投身全職運動攝影,成立「STUDIO HORIZON」用相片說故事。

二人曾任港隊攝影師,隨團到亞運、國際賽等,也有為本地馬拉松擔當大會攝影師,為運動員留倩影。運動賽事大多節奏緊湊,要捉緊每個稍縱即逝的瞬間,Calum指全靠極度專注地觀察賽場與運動員的一舉一動,方可捉得住每個突發畫面。事前一日更要做足準備,如與團隊熟讀比賽流程、分配人手,同時做好時間規劃、列出拍攝清單,確保萬無一失。以田徑比賽為例,100米短跑、跳高賽事時段時有相撞,攝影師要把握空檔來往兩個場地拍攝,也要記住各運動員的線道。劍擊比賽一日內由64強鬥至決賽,攝影師也要記住各運動員的比賽時間及位置,與團隊保持交流、互相補位。

 

 

賽場上不容許一秒分神 要預判形勢 及時應變

要拍到好畫面,絕對不能守株待兔,Calum強調攝影師要有觸覺,因著對運動員的了解、賽事形勢作預判:「好多人以為運動攝影是捕捉各個(突發)瞬間,便習慣等待,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式。我們要有好完整的規劃,熟知各時段要做甚麼,再等它發生。」正如張家朗左手握劍,攝影師的站位亦會影響拍攝其動作與臉部表情。部分海外賽事更有場地限制,攝影師無法自由進出各個位置拍攝。試過於杭州亞運會拍攝劍擊比賽,阿玥只能站在看台上拍照。縱使角度受限,但她深知蔡俊彥擅長跳躍,便做足準備拍下其飛躍一刻。「打乜都好,蔡俊彥一定會有些跳起的動作。等了十數分鐘,他終於跳起刺中對手,剛好我的位置是『高炒』,他的動作更加漂亮。其實環境幾惡劣都好,你都要找到好的角度。在任何地方都可影到嘢,只在乎於你有否專心。」

這種專注源於渴求。即使賽事完結,Calum亦不會放下相機,直至運動員離開其視線為止。除了不願錯過任何一刻,攝影師亦會因著細微觀察,尋找想說的故事。「在溫哥華的花劍世界盃,張家朗與評判有輕微爭執。通常凡有爭議,劍手會離開賽道並除下頭罩,我知會有事發生,故由他脫下頭罩低頭沉思,頭上的汗珠不斷累積至滴落下巴,我就在等這一刻。經過不斷死守與預計,才能捕捉到漂亮的畫面。」運動攝影非一般人像相,可擺好甫士讓你慢慢影,更講求攝影師的應變能力,能否把握時機,及想藉照片帶出甚麼故事?單以殺球為例,起手、擊球與擊落,已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殺球之前的表情,與擊球後準備落地的狀態已經不同,(要表現出)輕鬆救波抑或全力接殺,這些都全靠攝影師的應變與把握能力。」照片不但將剎那變成永恆,更是傳遞情緒的媒介。

 

 

我們想透過攝影讓大家知道,即使站上頒獎台的永遠只有三個人,背後亦有好多全心投入備戰的運動員。想讓大家看到運動員努力比賽的汗水,不止是站在頒獎台上的淚水。

── 體育攝影師 李玥、劉嘉承

 

鏡頭對準健兒喜怒哀樂 初登五環殿堂見證歷史

記者可做專訪走入運動員的內心世界,運動攝影師則須站在場邊記錄全場,不可被戰況牽動情緒,要保持冷靜觀察與記錄。即使距離看似變遠,但阿玥指把鏡頭對準每位運動員,拉近焦距,看到的反而更多。如運動員比賽前因緊張而顫動的雙手,或是寫字在運動鞋上鼓勵自己,都盡收於鏡頭之內。阿玥說:「當教練都看不清楚他的樣子時,我看到他的眼神流動、身體狀態,常常看到他們真情流露的一面。」在鏡頭內感覺他們的喜怒哀樂,阿玥最想藉照片傳遞每一個真實感受,不論是運動員激動吶喊、失望落淚抑或崩潰嚎哭,均源於對其專項運動的熱愛與重視,亦正正是運動員人生路上的印記。

Calum總能記住每張相片的情景和感受,他說但凡認真拍攝,就記得住當下。這份對專業的堅持,引領他去年首度踏上奧運舞台,成為港隊唯一隨隊攝影師,親眼見證港隊運動員創下歷史佳績。他憶述看著張家朗8強反勝法國選手、江旻憓奪金一刻也感動得熱淚盈眶,感覺好夢幻。而何詩蓓奪銅後到傳媒區,多間國際媒體爭相拍照,Calum以廣東話呼喊其中文名字並獲對視的一刻,也彌足珍貴。「在不同比賽場地,基本上都見足運動員全程。特別是平日影開的運動員,基本上他所有微細舉動,你都知道他的狀態。會替他擔憂,也想他有好表現,但作為攝影師更要沉住氣,默默幫他們做完整且漂亮的紀錄,做好陪伴的角色。」

 

 

讓大眾不只聚焦頒獎台 記下每個奮力出賽的臉孔

不論做體記抑或運動攝影師,二人都帶著滿腔熱誠成為本地運動員的同行者,見證他們自小積極備戰,至站上賽道、頒獎台上,是彼此追夢路上的伙伴。故除了大型賽事,阿玥和Calum亦偶會自費擔任不同比賽的攝影師,有香港運動員就盡量參與。有運動員至退役一刻仍無緣頒獎台,也從未收過任何比賽相片、二人指贏輸都好,只盼為他們做記錄,見證這段努力的過程。「在觀眾眼中,能上頒獎台的運動員才算厲害。但我們想透過攝影讓大家知道,即使站上頒獎台的永遠只有三個人,但背後亦有好多全心投入備戰的運動員。想讓大家看到運動員努力比賽的汗水,不止是站在頒獎台上的淚水。」

活於資訊爆炸的年代,Calum連按快門記錄更多賽場點滴,只望體育熱潮不會隨盛事落幕而消失,反而可形成文化,令大家持續為本地運動員送上支持和鼓勵,看到頒獎台下、運動場外的每一個努力的人。「許多時大家會用成績判定一項運動應否繼續投放資源訓練,否則便是浪費金錢。但我相信,所有事情都需要時間建立。希望能透過運動攝影,讓大眾繼續認識不同運動,從而建立文化。至少我們會不斷拍照提醒大眾,香港有好多優秀的運動員,好多人都有努力,也盡力做好每件事。」阿玥和Calum的鏡頭在賽場上對準每個健兒,將奮力、感動、失意和不甘的時刻,化作永遠不滅的體壇印記,也讓所有努力的模樣,都能被世界看見。

 

STUDIO HORIZON
FBSTUDIO HORIZON
IG@studio__horizon

 

/ Text | 霆
/ Photo | STUDIO HORIZON∙部分相片由港協暨奧委會提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