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期 社區 · 空間】
人,想當然會有三急。當你有「急事」時,公廁很可能成為你的救星。在香港,廁所不僅是解決「急事」的地方,更是見證城市變遷的「歷史現場」。從簡陋到現代,廁所的演變故事,讓我們一起「廁」看風雲!
威靈頓街公廁:
1913年落成,現存唯一仍營運的地下公廁 人稱「三角公廁」的男廁 1913年落成,現存唯一仍營運的地下公廁,人稱「三角公廁」的男廁
私家廁所霸權之由
公廁作為城市規劃中重要一環,足以反映香港的發展及變遷。港英政府早於十九世紀中期引入廁所制度和旱廁,當時的廁所設施相對簡陋,並沒有明確的性別區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對於更完善的公共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公共廁所的興建卻遲遲未有推進,箇中緣由可追溯至廣東養蠶業的興起與沒落。
香港開埠初期,順德作為絲綢重鎮急速發展,對於絲綢產量需求大增。而香港生活水平較高,城市人的糞便營養價值更高,乃優質的桑樹肥料,因此糞便有價有市。有不少養蠶人高價收購香港糞便,將糞便運送到廣東養蠶區。
同時,港英政府當時以售賣土地牟利,為緩解以公帑及官地建政府公廁的壓力,政府將糞廁管理權放任予華商地主,任由商業公廁主導當時公廁服務。如此有利可圖的供應鏈,令擁有各地段物業的地主將土地高價出租,建造糞便收集站。本應作為解決市民衛生需求的公共建設,在官商勾結之下淪為商品。
華籍地主以臭氣擾人、物業價值受損而反對政府將公廁興建於地面,不積極引進西式沖水廁,而是寧可讓公廁建造在不通風的地下。在利益考量之下,香港早期大多為商業公廁,直至十九世紀末多次經歷霍亂及鼠疫爆發,加上養蠶產業沒落,地產商不再以土地商運廁所,才迫使港英政府以公帑建造公廁,並接手廁所管理權。
因鼠疫而促使公共廁所發展
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至少有2,000人以上喪生。及後的30年鼠疫不時發生。而鼠疫的痛苦教訓亦令港英政府不得不正視公共衛生問題,改善社區環境衞生。 當時香港人煙稠密,不少居住環境沒有衛浴或需要共用,而採取「倒夜香」(收集每家每戶儲存的糞便)處理排泄物的情況更是常見。
鴨巴甸街及士丹頓街交界地下公廁(已停用):
1918年建成,當時唯一設有女廁的地下公廁
為防止疫症傳播、改善公共衛生情況。港英政府於1903年12月頒布《1903年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立例規管華人居住的環境,例如人畜不可同住、建築物必須有後巷、成人平均居住面積不得少於50平方英尺、睡房必須有窗令空氣流通等等措施。
為了提升及改善市民的衛生習慣,政府在不少鼠疫重災區建設公共衛生設施。例如位於上環,建於1904年的磅巷公廁浴室,是當時的早期措施之一,亦是鼠疫後香港首個公共浴廁。及後陸續興建不少公共衛生設施。20世紀初,香港開始興建現代化的公共廁所,並逐漸引入性別區分的設計,以滿足不同性別使用者的需求。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的公廁設計逐漸標準化,男女廁所的分隔成為常態。這一時期的廁所設計主要考慮到使用者的隱私和便利性,並開始在廁所內部設置獨立的隔間和洗手設施。
磅巷公廁:
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後興建的第一個公共浴廁 2022年完成翻新
回到2024年,商場、街道廁所隨處可見,甚至裝修得美輪美奐,不再是一「廁」難求。隨著社會對性別多元化的認識不斷提高,香港的公共廁所設計也開始考慮到性別流動者和非二元性別人士的需求。部分新建或翻新的公共設施開始設置無性別廁所,這些廁所不僅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也反映了社會對性別平等的重視。廁所也許默默見證及陪伴著香港歷史的發展。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莊玉惜:《有廁出租:官商共謀的殖民城市管治(1860–1920)》(香港:商務印書館,2018年)
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Online | PUBLIC HEALTH AND BUILDINGS ORDINANCE(1903). https://oelawhk.lib.hku.hk/items/show/1209
/ 110% Production Team | Joey.Tori.Elsa.恩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