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期 藝文 · 空間】

 

黃、灰、紅、綠,四本封面印有書法字體各異的書冊,分別記述了香港四大書法家—區建公、謝熙、黎一鳴及卓少衡的生平故事與經典作品。書法每筆的一撇一捺,都傳承著華夏千年的文字結晶。《香江墨跡》的作者──黃宣游,兼任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客座講師,透過這四本書冊,把傳統書法藝術推廣給大眾,將書法的魅力表露無遺。

 

 

開展「墨跡」的契機

黃宣游提及自己從小就喜歡寫字,在小學的時候甚至模仿班中字體最漂亮的同學。但真正接觸書法是始於2013年,他在大學實習期間有一位同事的字體設計特別出色,黃宣游便向這位同事取經。這個過程他覺悟僅從字體或平面藝術入手遠遠不夠,因此決定從漢字的源流入手,學習書法。黃宣游認為書法是華夏文化的載體,也是華文使用者的結晶。透過開展「墨跡」計劃,黃宣游從研析到記錄四大書法家,探討書法美學以及書法的未來發展。

 

 

從書法體現香港文化

書法為香港文化賦有深厚的印記,以中文語言為主的城市,不難在街頭巷尾中發現漢字招牌。香港招牌的特色在於它的字體風格具備香港人的特點,以北魏楷書為例,由於筆劃之間的空間比較少,因此製作招牌的師傅能夠從選料、雕刻字體以及霓虹燈屈管上節省很多功夫,反映香港人以目標為本、具效率等處事態度,字體的輪廓鮮明,氣勢雄渾,極顯霸氣,亦是這書體在香港招牌廣泛使用的一大原因。黃宣游也提到,香港書法與台灣、內地風格迥異,這些地區的書法大多是規範正體字,但香港更包容異形字與正體字的使用,在香港並肩共處。

 

 

 

書法保育並不僅是保存

被問到應如何保育書法藝術文化,黃宣游說:「『保育』具兩層意思,『保』是指保存,『育』指教育的意思。」要同時達至這兩點並不容易。他表示香港的招牌行業逐漸式微,加上疫情後本港經濟低迷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化,招牌文化恐怕難以復興。但黃宣游強調書法是華人社區的文化結晶,書法依然大有價值。他提出可把書法與人工智能結合,或許在虛擬實景下把對書法的想像或應用實體化,又或許未來的書法有更多新風格。即使香港未來不再需要實體招牌,書法藝術的魅力依舊可以透過不同方式體現,讓書法在實體和視覺字體中有所創新。要達到保育,不妨了解背後的歷史來源,深入書法的世界,才是保育的真正意義。

 

 

香港四大書法家的風格

黃宣游提及他對書法「家」的定義敏感,坊間不乏書法愛好者,但要成為書法家必須具個人特色,藝術主張和見解,並把它們傳承至下一代。這四位香港書法家就是書法界的好榜樣。

區建公:
以北魏楷書聞名,風格霸氣豪邁,筆畫誇張突出。同時被稱為招牌王,開拓了把書法與商業招牌融合一體的潮流之路。

謝熙:
以漢隸書法見稱,字體莊重敦厚,教育機構及發展商機構仍沿用及保留他所寫的大字招牌,一度與區建公稱霸整個商界書壇。

卓少衡:
與時俱進並創研印藝技法,「卓體」書法深受酒樓及唱片膠套的喜受。後來於1986年決定封筆閉關三年並不再涉足商業範疇。

黎一鳴:
年輕時立志以代寫書法作為職業,不經覺地執筆了60載。由於寫隸書需時長,因此他的隸書「手寫卡片」在收藏界尤為珍稀寶貴。

 

墨跡

IG:ink.brush.city

/ 110% Production Team | Anny.Justin.SinC.潼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