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的「亞SIR 」, 玉器堆裡的活寶

//【083期 小店 · 空間

 

重整搬遷後的玉器市場不改從前的珠光寶氣,一檔檔玉器攤吸引遊客朝聖︒玉器堆積如山使人接應不暇,在市場兜轉幾圈才發現幾間報稅檔瑟縮一角︒唯一亮燈開門的,是由徐麟堂伯伯與他拍檔共同經營的「喜臨門」︒

 

 

「喜臨門」現時由徐麟堂伯伯和杜安伯伯經營。狹小的舖位只能容納一人,舖外則擺放了簡單桌椅。偌大的玉器市場內只得六間報稅檔,「喜臨門」更是當中的滄海遺珠,其他報稅檔都閉門,沒有營業。與6、70年代的興盛輝煌形成極大對比。不能否認,替人報稅,寫信這份行業難以逆轉地沒落。面對行業的式微,徐伯伯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必然的,既來之則安之。

問起舊時的工作,徐伯伯說他不接遺書、答辯書等負面或有機會引來麻煩的工作。在替人寫信時,徐伯伯並不會加以修飾美化,而是盡量「原汁原味」地把客人的話,呈現在紙上。他指,他喜歡正面的,開心的書信,例如喜帖、賀卡、聖誕卡等。他更把這個想法和堅持寄寓舖名「喜臨門」,意指盼喜訊來臨。

 

 

放「戲」從文

在替人報稅、寫信前,徐伯伯是位粵劇文武生。他由13歲學習戲曲,每每說起,他總是侃侃而談,字裡行間透露出他對粵劇的熱愛。入行替人報稅的契機是認識了一位鍾情粵劇的律師。兩人喜好相同,十分投契。於是徐伯伯答應成為該律師的幫手,開始學習處理稅務文件,同時賺取少許零錢,「賺兩餐飯錢」。他沒有停止做戲,而是身兼兩職,利用空閒時間學習寫信報稅。自由度大是他喜歡替人寫信的最大原因。他笑說,曾經在台上萬人矚目,備受景仰,現在卻要「蹲」在街邊。但他欣然接受這樣的變化,沒有過多的埋怨。談起做戲,徐伯伯難掩地手舞足蹈,更說自己是「拋『戲』從文」。然而,從他散落舖內,有關粵劇的物品來看,徐伯伯不曾真正的拋棄粵劇,而是帶著對粵劇的喜愛,繼續寫信維生。他甚至獲邀請,於社區和學校,教授粵劇相關的知識。粵劇與徐伯伯,是難捨難分。粵劇文化的衰落和漸長的年紀,使徐伯伯不得已息影,暫且放「戲」從文。

 

 

樂天知命的藝術家

徐伯伯樂觀的性格除了體現在舖名,更體現在他凡事隨遇而安的處事態度。談及即將消失的報稅檔,他說「沒有甚麼可擔心的,見步行步。」貫徹他豁達的人生觀。今年94歲的他,即使行動少有不便,亦無阻他每天營業。面對人群,他對答如流,下筆依舊鏗鏘有力。即使經歷時代變遷,徐麟堂伯伯仍穩如泰山地,守著「喜臨門」這一塊招牌。而這伸不直腳的小店鋪,困不住這位樂天知命的藝術家。

 

 

「寫信佬」?

不少人稱徐伯伯與其同行為「寫信佬」,但一聽見這三隻字,徐伯伯便皺起了眉頭並指出「寫信佬」這個稱號帶點侮辱性的意味。他憶述當年,大部分替人寫信的都曾擔任律師、警察等職業。後來因種種原因轉行寫信,社會地位似乎也因而降低。他帶有不忿地說,被稱「寫信佬」即代表不受尊重,被貶低,是「十分難聽」的稱號。因此,相比起「寫信佬」,他更希望他人以「亞SIR」稱呼他,親暱的好友則會喊他「老徐」。「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他說。他不認同顧客至上,認為客人與他之間須保持尊重,不應有高低之分。

 

「喜」臨門
地址:油麻地臨時玉器市場78號檔

 

/ 110% Production Team | Coco.YY.花生.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