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教育:在乎自然之間

//【080期 放綠 · 空間】

 

雖然自然與都市只隔咫尺,但對香港人而言,大自然似乎是位熟悉的陌生人,鮮少有人主動認識、理解自然脈絡。作為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創辦人之一,Bond認為環境教育並非附帶、次要的,而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公眾應該要對生態環境有所認識。

 

(右一)OWLHK創辦人之一 沈鼎榮 Bond

 

城市中的自然

Bond表示香港人生活都市化,成長過程中較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因而失去與大自然的連繫。即使長期在城市生活,與大自然失去連繫亦會造成一定影響,以學生為例,缺乏與自然接觸會導致學習動機及能力降低,同時有機會使同學個性變得較為內斂害羞,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香港雖有「石屎森林」之稱,卻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利於培育各種類的動植物,亦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據Bond所說,城市化的地區只佔全港大約四分之一土地,接近四成土地為郊野公園及受保護地區,加上近郊地方生態區,自然地區佔地接近七成。只計算鳥類,已經有約570種棲息於香港,再加上本地不少獨有動植物,可見自然生態之豐富。

接觸生態其實並非難事,Bond認為讀者只要多出門走走,或到屋苑附近大型公園散步,便已是嘗試了解大自然的第一步。若有時間,亦不妨到近郊或郊野公園考察、遠足,欣賞大自然的美好。

 

 

踏上自然之道

說起大自然對自身的意義,Bond回憶起小時在鄉郊生活,曾隨公公婆婆下田,又在農作物收成時幫忙收割,時常有鴨、鵝及各種昆蟲作伴。雖然當時未有環境保育意識,卻感覺與自然十分親近,後來他須回到城市地區上學,加上當時的朋輩較少接觸自然,便因此與大自然疏遠了。長大後,他萌生投身保育或教育行業的念頭,某次回到少時生活的鄉郊察看,只見往昔的田地被高樓掩蓋,或遭到破壞,此番景象更加強化其推動環境教育的決心。後來Bond連同另外兩位同樣都是讀生態學出身的同學志同道合,共同成立了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希望能夠以自身專業推動香港生態教育。

 

從室內到戶外

Bond認為香港民眾普遍好奇心重,不難向他們傳達生態環境相關知識。但可因為長期缺乏走出戶外的契機及推動力,不少香港人難以適應戶外學習的形式,亦不習慣接觸大自然,因此如何將市民帶離舒服的室內環境、走到戶外,才是真正困難所在。

為提升活動參加者的學習動機,OWLHK團隊絞盡腦汁,花上大量時間研發各種形式的活動,以引起他們對接觸動植物的興趣。他們一改傳統的導賞教育形式,改以遊戲教育、體驗教育形式帶領參加者認識大自然,並親自設計了一款以生態作主題的桌上遊戲,先在室內供參加者遊玩,使其對戶外自然產生興趣,再延伸至室外學習,讓參加者在戶外尋找遊戲卡牌上曾出現的動植物,並由導師講解其生態特性。Bond認為透過雙向、主動的學習,能有助提升參加者的學習動機,讓他們記憶、印象深刻,從而深化參加者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除了傳達有關自然生態的知識外,他們亦鼓勵參加者多用五感感受自然:用耳朵聆聽鳥鳴聲、用鼻子細聞花朵香氣、以指尖觸摸樹葉、流水的質感,因而對自然產生情感及連結。「好的環境教育並非單純做到傳遞知識,而是應該情理兼備。」Bond如是說。

 

 

寓學習於自然

香港學童缺少在大自然學習的機會,對自然生態只有非常片面、淺層的認識,不少學生透過OWLHK的活動,首次接觸大自然,放下以往對自然生態的既定印象,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了解其真實面貌。

展望未來,OWLHK團隊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建立專屬環境教育的中心基地,舉行活動供公眾參與,並積極推動行內業界交流,共同在社會中推行環境教育的議題。他們盼望能在將來看到環境教育恆常化,進入校園,成為學科一種,融合校本課程,以多元環境教育形式與文學、科學等學科連結,增加學生到戶外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從自然中得到啟發,寓學習於自然。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

FB:Outdoor Wildlife Learning Hong Kong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
IG:owlhk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109% Production Team | Bethany.Natalie.Vincent.William.樂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