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堂 煮製新舊融合的人情味

//【080期 FEATURE】

2017年尾,計劃創業的海歸青年石浚鏗(Henry)行經九龍城衙前塱道,見一騎樓舊舖閘門深鎖,外面掛了出租的牌子,覺得可能適合,於是撥了上頭的聯絡電話。經紀前來,打開大門,原來裡頭曾是藥行。看著充滿質感的木枱和百子櫃、泛黃的執照及牌匾,Henry腦海湧出一個念頭:想在這裡開一間咖啡店,為顧客奉上融合中西、既新潮,同時又不失老派人情味的食物。

 

 

「其實當時我和業主,亦即鍾醫師的女兒談了好一回, 她說這個百子櫃看著她長大,亦見證過日佔時期。

它比我們經歷過的更多,留它在這裡有一種情懷和感覺, 不是仿真品可以代替。 」

── 大和堂咖啡店創辦人 石浚鏗(Henry)

 

情懷和感覺 非仿真品可以代替

Henry相中的這間騎樓店,前身為大和堂蔘茸藥行,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老中醫鍾伯明已在這裡為街坊服務,歷經三代傳承,最後還是敵不過時代巨輪,於2017年正式結業。Henry承租店舖時,向業主─同時也是大和堂前醫師的女兒鍾潔儀承諾,盡可能保留舊藥店的風味,避免社區記憶煙消雲散。就這樣一個艱鉅的活化任務展開了。

活化所花費的成本往往較拆掉重建更高,大和堂亦不例外。像店內的象徵物件百子櫃,因為是木製,有不少部分已被白蟻侵蝕,為確保衛生,每個櫃都要請木工師傅細心修理,才能將它轉化為咖啡豆櫃。過程耗時費力,但Henry覺得這些功夫都是值得:「其實當時我和業主,亦即鍾醫師的女兒談了好一回,她說這個百子櫃看著她長大,亦見證過日佔時期。它比我們經歷過的更多,留它在這裡有一種情懷和感覺,不是仿真品可以代替。」

 

 

大吊扇加百子櫃 老建築的別樣魅力

大和堂最終在2018年10月完成整修,以咖啡店的新貌重新開業。問Henry有否虧本,他坦言當時的決定有一定風險,因為活化支出遠較開設一般餐廳大。不過有弊亦有利,在歷史建築開業,本身就是一種噱頭,有助招攬生意。「托賴,歷經疫情挑戰,現在都可以回本,有一點錢賺。畢竟舊騎樓樓底高,又有大吊扇、百子櫃,客人都覺得很特別,比較願意光顧。」Henry笑說。

雖然店舖已上了軌道,但舊建築這個空間依然會對咖啡店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Henry指,他近期的煩惱是基於間隔,大和堂的廚房難以擴大,變相一些需要較多空間製作的食物難以推出,同時也不是每個應聘的廚師也願意在狹窄的空間工作。在活化建築開業,終究免不了一定限制,這是每個有志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也應放在心內的事。

 

 

 

西菜溝中藥 延續地區人情味

建築以外,Henry與他的團隊也花了很多功夫在食物之上,希望可以做到新舊結合、中西融和。大和堂的基本定位是西式咖啡店,但考慮店舖的前身為中藥館,Henry他們在餐單上加入了不少本地和中醫藥元素,像油香臘腸花菇薏燉飯、黃金薑蔥蟹肉忌廉意粉等,都是代表例子。弄融合菜(fusion cuisine)看似只是胡亂混搭食材,但內裡其實大有學問。Henry指竅門之一是盡量採用溫和的食材與藥材,像山地、紅棗等等,使大部分人也能夠接受菜色。

此外,考慮大和堂所在的九龍城有何地區特色也很重要。本身是「九龍仔」的Henry認為九龍城是個充滿小店和人情味的社區,這個有點像跑馬地,但顯然這頭的消費能力不如港島那邊,街坊的穿著也比較隨心,T恤加拖鞋隨處可見。因此,咖啡店的食物必定要飽肚,不能讓客人有花了百多元出去,卻依然肚子空空的感覺—油香臘腸花菇配意大利飯而不是沙律之類,正是基於這個原由。

 

 

 

一代的記憶 接上另一代的溫馨

訪問到了最後,氣氛相對感性,Henry分享了他與大和堂之間的私人片段:「媽媽說我以前曾在大和堂看病,喜歡吃這裡的山楂餅,但說實在我不太有印象了。真正接手大和堂時我還未結婚,與未婚妻見證咖啡店漸上軌道,我們在這裡拍攝結婚相—穿唐裝那種。到現在有小朋友,常常與她在這裡吃早餐,這些都是很美好的時光。」Henry提到的結婚相,現在就掛於咖啡店店內,伍蕃將軍為鍾伯明老醫師題的「劍膽琴心」對面。大和堂這間老店,就這樣接上了新一章。

 

 

大和堂
FB:Tai Wo Tang 大和堂
IG:taiwotang1932

 

/ Text | Fung
/ Photo | Nick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