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地文化 社區設計

//【080期 社區 · 空間】

 

提起社區工作,普遍立刻想到的關鍵詞:「參與社區導賞團」、「認識社區工作坊」、「慈善派飯」等義工活動。但是「樂地文化」創辦人孔維樂先生,從多年油麻地社區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原來社區工作不只局限於「參與」,街坊甚至可以成為「設計師」,重新塑造出更宜居的社區。

 

 

「參與」 vs 「設計」

阿樂自幼居住於油麻地,與普遍人「住那區就不覺那區特別」的心態一樣,他一直視油麻地是「落腳點」,從來沒思考自己社區的獨特文化。直至大學畢業,參與各藝術和社區團體舉辦的油麻地活動後,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成長地,毅然選擇投身油麻地的社區工作。

「未創辦『樂地文化』前,我已經在油麻地帶領導賞團和出版社區報紙,但做了十幾年,發現這條路只是一條死胡同。」阿樂是一個求新求變的人,發現傳統的社區工作模式,已無法改善現有的社區問題,在機緣巧合下認識到理工大學負責「社區設計」的老師,老師對社區改革的理念激發阿樂的想像,故而創辦「樂地文化」,以一種創新理念去「重建」社區。

而值得一提,「樂地文化」的名字理念,一來取自於他名字的諧音,二來就表示他對社區工作的態度 ──「落地」!

 

 

甚麼是社區設計?

阿樂指出,社區設計總體而言是一個「了解、提問、設計、持續」的過程,他舉例解釋:「例如一間公司發生人事上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的根源,探究到底現存關係的磨擦是如何發生。在理解之後,思考怎樣去改變這個矛盾,可能將有磨擦的職員隔開,抑或是調解不和同事間的想法,達到重建關係的結果。」

社區設計就是以這種運作模式,關注社區的弱勢社群以及各層面的問題,阿樂憶述:「上年曾有位學生,負責一項『執煙頭運動』。起初他跟隨街坊遊走社區,發現街坊經常有蹲下拾煙頭的行動。從此了解到,社區有隨街亂拋煙頭的問題,故設計了一個模仿街坊蹲下拾煙頭的活動,並在社區實際推行。」

而同學的設計,在社區上引起不少回響,雖然無法短期內完全根除問題,卻潛移默化地影響社區居民,大家發現到原來一個無傷大雅的亂拋煙頭,其實會為清潔工增添許多煩惱。

 

青少年與社區的距離

從阿樂的觀察,現今青少年普遍不關心社區,因為他們自幼已經被設計在一個「電子社區」,可以足不出戶就進行溝通與交流,有別於上一代屋邨文化那種鄰舍互助的模式。

不過,阿樂認為「不關懷」不等於青少年「不願意」接觸社區,反而當他們踏入某個年紀、欣賞到香港社區的獨特,或者從港產電影和音樂裡產生社區共鳴。這時就會覺醒去關注自己的社區,而此類情況是愈來愈普遍的。

因此他有一個「Believe(信念)」:「只要每個人嘗試走進社區,都一定會引發出一個新的視角。」阿樂憑著這個理念,即使他明知社區工作好像扔石頭落海般,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但他相信石子所產生的漣漪是無法想像,任何微小的行動都有意義,可能在某一刻已經影響到某人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如果以一句說話總括:「Do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make something happen.(做些不一樣的事情,讓一些事情發生)」,阿樂鼓勵大家思考如何跳出框架,發掘更多社會的可能性,透過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改善社會的不完美,如此我們的社區才會充滿生命力。

 

樂地文化

FB:樂地
IG:lokday31

 

/ 109% Production Team | Antonia.Becky.Siu em.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