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彼此成長 跨越時間的情誼

//【074期 FEATURE】

 

科技發達,疫情蔓延有多久,網上授課就持續了多久。學習與校園生活彷彿不再劃上等號,一眾莘莘學子,有多少個擁有過真正的校園生活?學校,除了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讓同學、師生間建立密切關係的場所。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也許畢業後就會逐漸淡忘,但在校園所遇見的人和事,說不準就成為學生心中一段深刻的回憶、一段美好的時光。

一所崇尚自然關係的私立小學—鄉師自然學校(自校),則為少數學童提供一個非主流的學習環境。師生加起來僅有100人,每級只有一班,每班大概15人。在這裡,他們可以盡情玩樂、盡情奔跑,自發在大自然中尋找各種研習對象,運用大自然供給的一切,主動學習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學校是一個共同社群,並非只是老師單向地教導學生,大人亦在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互動。」

葉頌昇(海星校長)鄉師自然學校校長

 

化身自然一環 打破師生隔閡

校長葉頌昇(又稱海星校長)創立自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將自然元素融入教學當中,讓孩子能從小接觸更多大自然,享受各種自然體驗,簡樸生活。校內師生都會為自己改一個自然名稱,並以此稱呼彼此。雷電、小兔子、鯨魚⋯⋯上至天文,下至動植物、地質的名稱都能成為自然名稱,「我希望通過改自然名拉近學生與自然的關係。另外,師生間的關係亦會較親密,互相直呼自然名稱能打破隔閡。」海星校長解釋。

曾有關係密切的女同學相約一同以「兔」改名字,例如小兔子、雪雪兔、小花兔;其後亦有幾位男同學集體在名字前加上形容詞。「我叫飛天鯊魚!」一位五年級生向我們介紹自己,「那時候貪得意,我要叫『飛天』,然後幾個朋友便相繼改名。」於是校園裡便出現了「飛天殺人鯨」和「飛天虎鯊」。自然名稱讓他們展現自我、發揮創意,學校亦容許學生按照意願每年改名,因此海星校長笑說也有混淆過名字的時候,但學生總會直接糾正他,自自然然就會記住了,加上學生不多,多跟他們打招呼亦能加深印象。

 

 

自然生活 建立最純粹的友誼

一般學校一年大概只有一兩次旅行、燒烤等活動,在自校我則有較多自然體驗活動和生活學習課堂,學生擁有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例如他們會到學校後山取材,教授中文、數學等常規科目,其他自然生活課包括種植、社會服務、行山露營、製作自然工藝等。學生亦需布置、美化校園,打掃校內公共空間,將垃圾回收分類、運用二手物資等。藉這些微小的貢獻,讓他們習慣將自然融入生活,更能增加對校舍的歸屬感。

由於全校只有六班,各年級的學生能輕易打成一片,無分年紀成為朋友。談及學校的活動,就讀六年級的苗苗能夠滔滔不絕地介紹:「多行山、多露營、多游水⋯⋯」每年舉辦的「金秋拾趣行」行山活動則是其中一個跨班活動,不同年級的學生需要分組合作,自行紮營、煮食等,從中學習與人溝通、互相合作解難。苗苗分享最喜歡就是「金秋」露營,能夠跟好朋友一起睡在同一個帳幕內,談談心事,還能在溪澗一起嬉水,盪一下木製的鞦韆。這些大概就是小學生擁有最純粹的友誼,玩一玩就能過上一整天。

 

生活法庭調解衝突 學習逆地而處

「我希望在小孩最需要玩的年紀,自然學校能提供一個大人能陪他們一起玩的環境,讓他們知道有人願意聆聽、關心他們。」海星校長相信要拉近與學生的關係,首先要學習放下大人的身段,嘗試多站在孩子的視角理解他們的做法,聆聽他們的感受、想法。自校設有「生活教育法庭」處理學生間的衝突,學生可以到校務處填狀紙提告,由法庭審理,判斷衝突是否違反由師生一同制定的「生活公約」。法庭每年由全校師生投票選出一位老師和兩位學生組成,當選學生需要接受培訓。

法庭並不止於解決學生的衝突,若學生認為老師的做法不妥也可以提告。海星校長坦言自己也曾被學生寫狀紙控告,「有一位學生不喜歡被人拍頭,我不知情下拍了他一下,他便要告我。」但他認為法庭是一個有助拉近師生關係、讓孩子學習處理衝突的平台。老師首先要接納學生的情緒,了解他們行動背後的動機和想法,再與他們聊;只有用心聆聽,他們才會逐漸對大人打開心扉。而學生之間則能通過法庭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儘管學生經常會為芝麻綠豆的小事提告,但海星校長形容法庭也是一個成年人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沒有衝突就沒有學習。」

 

 

主張獨立思考 重視認識自我

遊玩以外,自校學生也有需要回歸常規學習課程的時候。海星校長指自然學校重視學生的個人成長多於學業成績,三年級才有正式考試,但不設名次,「在這裡老師不會追究分數高低,只要學生盡力而為就可以。這亦有助維繫師生的正面關係。」雖然學生之間難免會比較分數,但海星校長認為學生的優越感並非建立於分數的高低,而是對自己的認識和探索。

比起背誦書籍內容和操練試卷,自校更著重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生在畢業前需要完成一份自訂題目的個人專題,並找一位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海星校長分享約六七年前,有位名叫「馬騮」的六年級生想以徒步完成一百公里的麥理浩徑作為畢業專題,並邀請校長擔任導師。因為體力與時間的考慮,校長曾多番推辭,但最終受學生的堅持打動,陪他由西貢北潭涌出發,徒步到屯門新墟自校校舍,校長現在回想仍覺得深刻:「第三晚在城門水塘準備晚餐時,突然被過百隻馬騮包圍,結果被搶走了不少食物。」在安全的情況下,學生主動煮食、紮營、自行打理自己的生活,這段五日四夜的行程成為了彼此間最難忘的經歷。

 

 

陪伴勝於言語 成為學生的安舒區

對孩子而言,好老師的定義很簡單 —「老師像好朋友一樣,會和我們玩!」就讀六年級的蝌蚪這樣說。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老師的陪伴和溝通對學生而言最為重要。目前學校維持半天面授課堂,仍設有兩個小息,其中一個長達半小時,讓學生在球場上跑跳追逐、打球、閒聊、畫畫,在矮小的人群當中總能找到老師、校長的身影。無論面對學生正在發脾氣哭鬧,還是嬉笑地分享自己剛「走堂」到廁所閒聊,或戲言「我不喜歡校長」,海星校長總是以溫文平靜的語氣與學生溝通,「學校是一個共同社群,並非只是老師單向地教導學生,大人亦在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互動。」

自校的包容性為學生帶來安全感,師生之間共建一生一世的情誼,至今仍有畢業生偶爾會回校舍坐坐。 「曾有一個已經升讀中二的舊生,因為被老師責罵不開心而逃學回來,他覺得回到這裡很舒服。我問他不怕回來也會被我們責罵嗎?他說,『我相信這裡的老師不會』。」學生在成長的階段,難免會遇上各種讓人喘不過氣的挑戰。海星校長希望師生能一起維護這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令自校成為所有師生的避風港,繼續為孩子提供前行的力量。

 

 

鄉師自然學校
新界屯門新墟井頭上村
Facebook: rtcgaiaschool

 

/ Text | Jannai
/ Photo | Dicky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