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電影與寂寞 做療癒別人的一服藥

//【073期 FEATURE】

 

既然電影給予我這麼多,我又可以如何回饋電影呢?不如感染更多同路人喜愛電影—感覺真的有點像傳福音,我希望為電影增加更多追隨者。

— 電影專頁Moviematic創辦人MM

 

 

對於鍾情的事物,你能有多瘋狂?90後女生MM對電影的熱愛,遠超於我們能想像:開設專頁、舉辦電影包場、不計成本製作紀念品—電影是她的宗教,是她的信仰,「或許真正喜歡一件事就是這個模樣,不只自己喜歡,亦希望能夠感染更多同路人、壯大圈子,若你問我,最開心的一定是有人跟我說:『我因為你而喜歡看電影』、『我因為看過你的觀後感而買飛入戲院看』。」真正的愛不是獨佔,而是分享。

 

童年的日常陪伴 從電影中找到救贖

電影或許對很多人而言,只是其中一項消閒娛樂,對MM來說,電影是生活的必需品,更像是種救贖:小時候性格孤僻、社交圈子狹窄,加上雙職父母難抽時間陪伴,MM大多時間都獨自留在家,幸好還有收費電影台作伴,「每天回家就睇戲,一套接一套。」小學生放學後回家會把書包拋到九霄雲外,趕著打開電視觀賞連載卡通片,MM說就讀小學時的她卻會立刻將電視轉到電影台,「我最愛的是港產片,那時候我的世界就只有古天樂和劉青雲。」她還會省下零用錢,到書報攤購買那本電影台出版的節目指南,然後比讀書還要認真地用螢光筆畫下那齣戲的播映時間。直到能打工的年紀,她偷偷找了一份在周末工作的兼職,只為了儲一張戲飛的錢,結果被父母罵到狗血淋頭,現在再次回想她仍覺值得,「電影陪了我很多個年頭,絕對不能放棄,連香港電影都還未放棄我們,我們又怎能放棄?」

在現實生活中少了人際溝通,MM決定從電影世界裡尋找,「無論在任何年紀,陪伴都是很重要,但我認為陪伴不限於人,而是有舒服自在、安全的感覺,電影就是我整個童年最大的陪伴。」電影除了為MM提供了日常的陪伴,帶來激勵人心的熱血,也給予她一個窺探他人人生、體驗另一個幻想世界的窗口。

 

 

由一個人的寂寞 到連結24萬人

MM認為人際關係仍然是她人生中最沉重的課題,每次與別人建立關係都倍感壓力,「很多電影都跟我說,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有人分享你的生活,我也希望找到這些陪伴我的人。」例如MM最愛的王家衛電影,「他的電影予人高深又寂寞的感覺,但想深一層,它的寂寞總有兩個人。」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曾令她感到失望無助,這令一直困住自己的MM不禁去思索,要放開自己嗎?「雖然因為與人溝通而令我覺得很頭痛,也很緊張,但當我願意踏出這一步,我認識了很多奇人異事,而這些事豐富了我日常的寫作和構思。」

若然在現實中未能找到個舒適的平衡點,將那些交流轉到網絡世界也是個選擇。在7年前,身為電影狂熱的MM終於按捺不住要在Instagram開設電影分享專頁,試了好幾個帳戶號碼都早已被人註冊了,最終選擇「Moviematic」命名除了因為沒有人用,還因為她覺得電影很「dramatic(戲劇性)」—其實她本人亦如是,在現實生活中,她不時會以電影對白回應朋友,尤以《頭文字D》和周星馳電影最多。在劇本、音樂、演員等眾多電影元素中,她獨愛對白,「我覺得一套電影最能留在人心的,是一句對白。當不開心時憶起一句對白,可以令當下的情緒有所釋懷,或回溯看電影時聽到的心情,所以覺得對白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

因此MM選擇以電影對白作為分享電影的切入點,自2017年起每日均會上載最少一篇分享電影對白的帖文,並配以她的觀後感和分析,至今累計4,400多篇帖文,吸引了24.6萬名追蹤者,「既然電影給予我這麼多,我又可以如何回饋電影呢?我不如感染更多同路人喜愛電影—感覺真的有點像傳福音。」面對許多以「不看港產片」、「不入戲院」自居的人,MM渴望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的心態,「真正的熱愛,會希望感染更多人喜歡電影、鼓勵他人付費支持電影業,甚至主動討論或分享鍾愛的電影。」

 

 

讓電影成為生活 為觀眾療傷

由6歲那年扯著「契爺」的衫尾初次走入戲院,屹今MM曾買飛入場觀賞過的電影超過970套,全盛時期曾一日走四五場也不覺累。現在即使全職工作,她仍會在下班後參加放映會,有時甚至連看兩齣新片,至凌晨一兩點才回家,第二天繼續按時上班,周而復始;如此瘋狂的規律,MM笑言有時太累更會在戲院裡睡著。在串流平台及網上資源氾濫的年代,電影或許已成為都市人「攝時間」的娛樂,或是「撈飯」的配料,但對MM而言,即使電影已是生活日常,在她心中仍然有一個神聖的地位,所以她寧可養足精神,也不想錯過任何一個電影細節。為了以更好的狀態享受電影,她「強制規定」自己周末要休息,不能看任何一套電影。

自建立專頁後,MM每次觀看電影都總會隨身帶備小本子,將觸碰到她情感深處的情節在漆黑的環境記下來,希望吸引讀者進場觀看。電影裡的劇情或許是你我的人生寫照,在螢幕之外,MM為觀眾搭建了一條連接現實的橋樑,承載了各種情緒騷動,「記得一次分享《我的破嗝Miss》,有個跟主角同樣患妥瑞症的女生私訊我,說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患上這個病,無法正常地生活,亦引起很多奇異目光,但就是因為讀過我的觀後感,領悟到患病只是人生一件小事,相信自己能夠克服這個障礙。」陪伴從來都是雙向,你以為你的文字融化了她,其實她的經歷也溫暖了你,圍個爐,取取暖,成為互相前行的最好養分;一個又一個的互動回饋,是支撐MM風雨不改每天一帖的最大動力。

 

創造影響力 找到屬於各自的世界

MM如此酷愛電影,難道甘願只當一個影迷嗎?她曾在電影製作公司處理行政工作,發現自己不太擅長由零開始創作電影,因而感到氣餒,「為何我這麼喜歡電影,但就不能成為電影製作的一部分?」曾於大學修讀廣告設計的她,慢慢明白到自己的崗位和長處在於宣傳,便專注為電影吸納追隨者,「有人投資,也總要有人宣傳。將概念分享給其他人這件事,聽起來頗違背我的性格,但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的分享影響別人的想法,這件事很awesome(了不起),不然怎會有人知道有好電影?」為吸納更多追蹤者,MM曾主動聯絡多間電影公司尋求合作機會,後來成功獲得電影公司資助,得以舉辦大大小小的戲院包場活動,與讀者面對面交流意見、討論電影。

 

 

看電影如此簡單的願望,其實MM也經歷過許多次遊說與爭取。從小MM的父母便極度反對她看電影,認為電影「教壞人又無益」,到女兒長大後開始自掏錢包設計電影紀念品、搞活動,更是覺得她很傻、浪費時間和金錢;但就在參加一場包場活動後,看見現場有百多位讀者到場,表達對MM的熱烈支持和鼓勵,父親終於剖白支持。能夠不被俗世動搖,繼續做自己喜歡的自己毫不簡單,MM引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對白說,「我不介意別人說我是個義務電影公關,如果可以我想做得更多—『我想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而有一點點不一樣』。」

從一開始自發一天出一個帖文,到與電影公司合辦包場,後來更跨出網絡媒介,先後出版兩本書《電影療傷誌》,MM一直沒有停止為電影「奉獻」的步伐。「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只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人生才有意義。」或許這句《頭文字D》的對白,是對MM的堅持最好的回應。

 

 

/ Text | 青蛙
/ Photo | 林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