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 電繪 文藝青年新機遇

//【072期 在地 · 空間】

 

時代不斷在轉變,疫情雖然讓社會停擺,卻同時展現了科技和網絡的潛力。近年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及元宇宙(Mateverse)成為熱潮,賽馬會天耀青年空間緊貼潮流,乘勢推出NFT概述及電繪課程。課程負責社工章恩寧(Ning)指,活動旨在讓青年認識NFT在創意產業的最新發展,學習從創作中認識自我,發掘更多可能性,「青年工作要走得前,就要緊貼他們的潮流和思維。」課程邀請數位青年導師加入,教授元宇宙概念和電繪技巧—令教與學都真正做到與年輕人同行。

釋放創意和想像 發掘可能性

全球首個NFT在2014年5月面世,除了一般常見的畫作,動態圖、音樂、影片甚至遊戲角色都可製作成NFT。NFT是獨一無二的數碼資產,每件作品都有一個專屬區塊鏈,由於區塊鏈記錄無法更改而且公開可見,因此不能被假冒及偽造。

大眾對NFT的理解多半停留在投資炒賣,但Ning指NFT產業牽涉的範圍很廣闊,當中亦包括藝術創作與程式編寫等。天耀青年空間在「特別暑假」期間首次舉辦「NFT創意產業初接觸」、「NFT禪繞創作初體驗」及「NFT心靈電繪創作初體驗」三個課程,讓青年認識何謂NFT、上架步驟等,並結合電繪課程,指導青年創作NFT作品,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意。曾有參加者在第一堂時已明言希望透過NFT「發達」,但Ning強調開辦課程的原意並非傳授投資技巧,而是讓青年透過認識NFT的概念,避免墮入「發達」的陷阱,並進一步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作品,「雖然很多人會擔心NFT是一個scam(騙局),但同時這對年輕人來說亦是一個機會,因此不應因為擔憂而扼殺發展機會,反而應該從中發掘可能性。」

NFT、禪繞及心靈電繪三個毫無關聯的元素能結合成課程,要歸功Ning的聯想力,以及疫情改變了學校的上課模式,「在疫情前怎能想到,每個學生手上都能有一部平板電腦,不受地理和時間限制一起上課。當然網課會帶來新的限制,但我們會想盡辦法去突破框架。」她坦言疫情來襲讓她重新反思社工的定位和工作,因而產生了要改革、要突破、要立新的決心。空間大膽破格舉辦NFT電繪課程,除了成功吸引到跨區參加者報告,更收到學校邀請舉行到校分享,讓Ning感到非常鼓勵。

 

 

邀青年導師加入 發揮創新力量

Ning留意到NFT產業非常「年輕化」,大多參與其中的青年只有20至30多歲,而這次課程亦邀請了一位年僅18歲的大學生及一位中五學生擔任導師。擔任電繪導師的中五學生Alice從小已接觸畫畫,素描、西洋畫、漫畫統統都瞭如指掌。升讀中學後,Alice在社交平台看到很多不同畫師的作品,覺得很有趣,便萌生了學習電繪的念頭。慢慢學習與研究後,Alice發現電繪除了節省買顏料的花費,其靈活性和可創性更高,讓她愛不釋手,「我可以自由在畫布上更改、大膽嘗試不同組合,使用不同輔助、變化工具,自行選擇筆擦、顏色⋯⋯」Alice補充,電繪作品不會變黃變舊,比起傳統用紙張作畫更方便攜帶、收藏和展示。

當初收到Ning邀請擔任導師時,Alice感到既詫異又榮幸,「因為同齡的朋友都沒有這種經驗,我知道這定會是個很好的機會。」雖然仍然在學,但Alice不介意抽出課餘的時間備課,更願意向參加電繪班的同學傾囊相授,「我不怕辛苦,也頗享受由零到一的過程。當看到學員完成了一件滿意的作品,我就已經很滿足。」Alice每次課堂前後都會與Ning詳細講解和檢討;有學員因膽怯不敢在課上發問,Alice又會在課後以文字詳盡講解,務求令每位學員都能跟上教學進度。Ning坦言由於課堂時間短,教學具有挑戰性,但看見學員能在短時間內進步或畫出創意作品,都令她們感到驚喜。

 

藝術不能當飯食?NFT或成新機遇

這次教學經驗亦令Alice希望嘗試繪畫NFT作品,但她坦言對產業並未完全理解,「始終NFT並非只是畫張圖上架,背後還有創造網絡關注等額外成本。」Ning感慨她曾遇過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在畫畫方面非常有天份,但礙於現實未能以興趣作為職業。她期望未來NFT市場能持續擴大,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創作,「NFT每次轉售時原創者都可以抽取利潤,這對全職畫畫的藝術家而言有很大吸引力。同時很多藝術作品上架NFT平台後曝光率大增,因而催生了其他合作機會,例如與手機殼品牌聯乘等。」在2021年,全球最貴的NFT藝術品,是由藝術家Pak所創作的實驗性NFT《Merge》,以9,180萬美元(約7.15億港元)在NFT交易平台Nifty Gateway的拍賣會上成交;「藝術創作不能糊口」這句話,說不定在這個世代會被推翻。

 

 

更多活動內容請留意Facebook專頁

Facebook: hkfyg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