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成敗框框 自由自在玩陶藝

//【072期 好文青 · 空間】

 

在稿紙上小心翼翼地臨摹,把一團陶泥捏成心目中的形狀,等待風乾後經窯火燒製,跟著塗上釉漿,再重覆燒製……然後等待數天後,陶瓷製品才算大功告成,「但製品不總是完美的,有的會在燒製過程中裂開,有的甚至會少了一角。」需時數日才能完成的陶瓷製品卻是請勿工作室的急性子店主溫綺雯(Chiko)的心頭好。在這間坐落於粉嶺的陶藝室,陶藝創作跳出了「重視成敗」的刻板城市框框,陶泥間也似乎別有一番清新味道。

迸發創意想像 重新定義「失敗」

Chiko認為製作陶藝能令人盡情發揮創意和想像力,「手捏過程中,為製成品帶來更多未知,就算跟著草稿,也不會捏得一模一樣,參加者還可以即興創作,在原有作品上加裝飾。」她笑說。「即使前半過程順利,到了入窯燒製,仍是成敗參半;瓷器可能會爆開,可能完好無損,所以依然充滿未知。」陶泥手捏的形狀、燒製的效果、上釉的顏色,每一個步驟都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Chiko特別享受這個驚喜連連、或成或敗的創作過程。

收穫驚喜固然是好事,但不圓滿的作品亦有其價值,「它們不是失敗品,因為不同的作品有各自特殊的用途。」Chiko一邊拿出一款燒歪了的、看似無所用處的墨色瓷盤,「要學會接受作品不完美的事實,因為陶藝本身就是充滿未知的,而練習的過程總能教會你新知識,所以也不算是失敗。」淨化心靈的秘魯聖木放在瓷盤上,仿似是度身訂造,一縷香煙,讓人安靜心神。

從零到有的心靈治癒 觸動自我

對Chiko來說,陶藝重視過程多於結果。從一竅不通到逐漸掌握製作陶瓷的技巧,不論是對初學者還是對老手Chiko都是一樣,能夠見證自己成功,既具成就感,亦能增強自信。「陶瓷給我一種從零到有的感覺。見證學生逐漸克服困難,掌握陶藝手法後終於捏出心儀的作品,對我而言十分治愈,像心靈治療。」Chiko臉上展現微笑。

製作陶藝時,參加者總是聚焦在眼前的作品,努力思考如何塑造出美感,卻往往忽略享受當中的過程——自我塑造,觸動成長。開設工作室至今,Chiko見證不少學生的成長,從陶藝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她憶述,許多人最初步入工作室時缺乏自信,以為要創作出一個好作品難若登天,例如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婆婆起初僅夠膽製作最低難度的作品,但到課堂尾聲時,她的技藝突飛猛進,更成功掐製出一款具挑戰性的「Lulu豬」擺設。Chiko總是勉勵學生要相信自己,強調學習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如果追求完美,倒不如直接到坊間購買。」她常說「不小心就會學懂了。」Chiko亦不喜歡將意見強加於學生身上,期望他們在創作上可以享有自主性,並懂得尋找樂趣。

學生如玩伴 作品展現少女心

「我總認為他們是來陪我玩的。」Chiko形容教學的過程如同與學生一起玩樂,感嘆學生的創意不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新鮮感。她分享,曾有一位小妹妹前來為舅父製作禮物,她向小妹妹提議說「不妨搗一搗蛋」,在碟底掐製一件會嚇倒舅父的物件,作弄一下他。結果那位小妹妹掐造了舅母生氣的樣子,把Chiko逗得哭笑不停。她續說,每一件作品都看到香港人獨特的一面。開店前,她原以為學生的創作風格必然百花盛放,卻沒想到大人和小朋友都喜愛走可愛風格,展現平日較少看到的「少女心」。

 

請勿工作室

新界粉嶺和隆街2至8號寶寧樓2樓B室

@workfreezone

 

/ 108% Production Team | Harriet.Connie .Cynthia.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