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心之所向 重塑家的形狀

//【072期 FEATURE】

「身體就是靈魂的家,你可以把人生路途上的不同的經歷收納在內,而並非在於你擁有一個幾百呎,甚至幾千呎,放了多少東西的家;這些經歷可以永遠跟隨著你。」

——唱作歌手岑寧兒

 

 

這一年來,城內經歷大型離散,移民潮所帶來的情緒難以消化,許多人連月參與不同形式的歡送會,不斷說再見。17歲到多倫多讀書,畢業後到北京工作,其後再到台灣旅居做音樂10多年,岑寧兒(Yoyo)的人生一直在不同的地方漂流,早已經歷許多次離別。對於「家」的定義,她沒有一套標準,只求舒適安穩,能讓她專注做喜歡的事、夠她所需就可。即使與親友分隔兩地,儘管偶爾會覺得孤獨,但只要心仍連在一起,其實就不受地域所限——因為早已化作無形、長久的陪伴。

 

 

 

在家反覆變動中成長 隻身赴台建立自己的家

「曾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最有歸屬感的地方是機場,所有人都同在一個中轉的狀態—未離開或剛到埗,不屬於任何地方。」這種「哪裡都不屬於」的感覺,早在Yoyo讀書期間已經出現。在香港讀國際學校、講英文、考英國會考,沒有與傳統學生一同上學、考公開試的集體回憶;到加拿大後反而接觸多了香港人,玩中文辯論隊;之後在北京生活,初期普通話不太流利,又要慢慢適應。反覆處於變動的狀態,Yoyo指自己並不抗拒這些經歷和情緒,也不認為「哪裡都不屬於」是個要解決的問題,「不停轉換地方生活,令我更加認知無常,即使你不改變,地方、環境也會隨時間轉變;而且我的性格不會做太長遠的計劃,所以並不覺得好焦慮。」

至2011年隻身赴台做音樂,要到未知的地方探索,一切歸零、重新開始,在許多人眼中是個大膽的決定,Yoyo卻說:「我習慣自己面對和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這也是我追求獨立生活的經歷。之所以會想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打從一開始就是想在一片空白的地方,由自己一筆一劃地畫出來。」選擇獨居就是了解自我和成長的過程,在跌碰之中尋找、建立自己所想的家的模樣。

 

 

家是一種安穩的狀態 心的距離不受地域所限

一個人住難免有孤獨的時候,與很多人一樣,Yoyo習慣報喜不報憂,碰上挫折、低潮時便寫日記記錄心情、自行面對,不想家人擔心。而每逢中秋節看著大家團圓,總會特別想家;到了聖誕節,又會憶起多倫多的雪景,在不同城市的生活回憶隨之湧上心頭。「當家人生日、結婚,或要錯過一些(重要)事情時,我經常都會懷疑人生。為甚麼我不在?所以我以前好貪心,只得半天時間仍會飛回來參與。」

即使常常做「空中飛人」回港探親友,家人、朋友又經常到台灣找Yoyo相聚,但終究還是分隔兩地,獨在異鄉的感覺如何消化?Yoyo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未必與地域有關,「心的距離遠近,跟你身處何方未必有關係。即使與珍重的人身處同一個地方,但關係變了,與他的距離感或許比身處地球另一端,但仍然相熟的朋友更疏遠。」因為有感情基礎,將這份親密連結放在心中,就彷彿時刻都陪伴在彼此身邊。

這種「去物化」的想法也延伸到Yoyo對家的定義。之所以能習慣、適應四處漂流的生活,因「家」在她眼中並不是一處住所,而是一種安穩、舒適的狀態,只要有這份感覺,哪裡都可以是家。「一直以來,我從沒想過要找一個理想之家,我覺得家能有好多個面貌,而令你覺得『feel at home』、有歸屬感的地方,未必只得一個。當你在做喜歡的事,唱歌、寫字也好,就感覺進入了一個最舒服、安全、放鬆且專注的狀態—是那種回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的感覺。有一陣子我常常為人唱和音,之後回到一些較小的場地唱自己的歌,那刻覺得自己擁有一個角落,就是我的歌。」音樂總令Yoyo「feel at home」,而熟悉的食物都可以構成「家」的必備元素,例如Yoyo在多倫多、北京、台灣,總會去茶餐廳點一杯鴛鴦,找熟悉的味道解鄉愁,那刻感覺就像回家。作為音樂人四處走埠開騷,住酒店的時間比在家還多,Yoyo總會帶上一個裝滿慣常用品的旅行袋,「去到哪裡我都會點一種線香,穿自備的拖鞋,有一系列的物品去到哪裡都會用,想在陌生的地方捉住一些熟悉的事物。」

 

 

習慣漂泊 終於回家 與香港人共度離別

穩定地漂泊本是Yoyo習慣的生活模式,無奈受疫情所限,被迫要找一個地方落腳。在眾多個「家」之中,她選擇了香港:「有得飛時,我就想去其他地方,因為我還可以回來。但現時不能飛,我就不想離開。不想錯過家人的事,而且當這裡不斷經歷轉變時,我也不想不在。」見證著連月來的移民潮,身邊的家人、朋友也相繼移居到不同地方,能同在香港相聚的時間不多,令Yoyo更覺得要在這個時候留在香港,「現在不斷地經歷許多farewell,我發現過多幾年,可能要環遊世界才能見盡所有朋友。雖然以後還是會見,但一個在這裡,一個在那裡,三個人要聚在一起也不會如在香港般容易。這段時間仍可以說句『後日嚟我屋企食飯 』就做到,令我更加珍惜。」

當去、留成為共同話題,更多人隨之思考何謂「家」。離開的人憂慮種種未知,要邊適應、邊重塑「家」的面貌;留下的人面對離別,也要學習消化種種轉變,重新審視「家」的意義。在備受迷惘、困惑籠罩的時代,Yoyo選擇以自身經歷創作圍繞「家」的四部曲作品,推出《Home is…》專輯。有講離家的《風的形狀》、講想家的《勿念》、講無家的《無常家》,以及講回家的《這裡》,分享離開熟悉的地方,踏入未知的種種感悟,也藉著歌曲與大家共度離別的傷感,「面對離別是一生的課題,不同種類的離別都是一種失去,別因為感覺難受就認為自己軟弱,覺得困難也是ok的,就像《無常家》的一句歌詞:『如何唸再見永遠要練習』。這是一段經歷,沒有答案。」Yoyo說。

在途上連結彼此 即使分離也同在一起

縱使本來於同一片土地上生活,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即使目的地不同,彼此也是同在途上的人。Yoyo相信把在路上所經歷的,不論人、事、物都收好在心內,漂泊至哪裡都可隨時重溫,與自己同在,「《無常家》帶給我的其中一個啟發,是『身體就是靈魂的家』,你會把人生路途上的不同經歷收納在內,而並非在於你擁有一個幾百呎,甚至幾千呎,放了多少東西的家;這些經歷是可以跟隨著你的。這幾年不斷面對無常,如何在無常之中穩住自己,保持一個恆常的心,是我學習到的。我每首歌的結尾都圍繞著內心。」

《Home is…》最後以歌曲《這裡》作總結,呼應的是Yoyo八年前的作品《哪裡》,鼓勵大家順從內心、專注當下自由地生活,「這首歌是我表哥Jerald在1998年的作品,我曾為他唱過demo,也曾交給陳詠謙練習寫詞。跟這個班底一起創作,我感覺就像回家。唱這首歌的時候,我也覺得回到了家。《哪裡》說的是面前的人心不在此,可能在懷緬過去或思考未來。《這裡》探討的是你的心在哪裡,你就在那裡。」愛侶、親人、朋友即使分隔兩地,不能同在一起,只要心仍緊緊連繫著,也是種強大、窩心、溫暖的無形陪伴。

 

/ Text : 霆
/ Photo : Nick Lui

/ Makeup: Vanessa Wong
/ Hair: Sam@orient4
/ Outfit: 45R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