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墟尋寶 追逐歲月的痕跡

//【068期 FEATURE】

 

 

「每道痕跡都有故事,趁老店、老闆還在,不妨把握機會,親身感受這些傳統工藝,
用心去看,感受當中的溫度。這些交流與互動,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小確幸。」

— 《香港200》領袖計劃舊生、社企「小店寶庫」創辦人Vanessa

 

 

從小對歷史、古物感興趣的22歲商科大學生Vanessa,自言不是「低頭族」,喜歡留意周遭的社區事物,從小店的鐵閘押花紋到雕花地磚,她總愛觀察一番,「我覺得每一道痕跡都有故事,亦藏著許多聯想,這些都令我思考,痕跡當中帶有甚麼故事嗎?崩了角、被刮花的原因是甚麼?」舊物激發她的聯想,從中窺探傳統文化的面貌,這份好奇更驅使她與一群年輕人成立社企「小店寶庫」,舉辦社區導賞團,帶香港人走入粉嶺聯和墟探索,親身感受墟市歷史與人情,同時藉著與街坊及老店交流,留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歷。

 

老店相伴成長 延續集體回憶 體會人情味濃厚的墟市文化

Vanessa在大埔區長大,自小習慣放學後與同學到舊式文具店閒逛,也會陪媽媽到市場買菜。小店老闆、貓店長都成為熟悉的朋友,這份墟市文化和社區情懷,成為她成長中最深刻的部分,「媽媽會與菜市場老闆聊烹飪心得,文具店成為我和同學每天放學後相聚的地方。彼此並非只是一買一賣的關係,而是成為了朋友。這些小交流、小互動,我覺得是生活中的小確幸。」看到老闆的表情就猜得到其心情,有時老闆也會知道她的喜好,為她和同學搜羅心愛的文具和玩具,Vanessa指這些回憶至今仍深深觸動她。

這份人情味成為連結社區的重要一環,也是Vanessa希望投入社區工作的一大動力。她自中四起已走入社區聆聽故事,受《香港200》領袖計劃啟發,更參與了有關小店和墟市文化的保育活動,開始研究社區。活動中認識了兩位來自粉嶺聯和墟的朋友,Vanessa跟著他們在墟內探索,與粉嶺街坊、店家聊天,追溯店舖舊史,拼湊小社區原貌。她發現這個有70年歷史的舊墟市,與大埔墟好不一樣。「聯和墟好多食肆和生活用品店舖,大多由區內街坊經營,店長多為老一輩。大埔墟則較新舊交融,年輕店主較多,部分更是繼承家族生意。」聯和墟中央仍保留了街市舊址,與周邊的平房建築帶來一種自成一角的感覺,更有屹立多年的舊式西餐廳,可謂別具風格。

相較新市鎮常見的連鎖店舖,Vanessa指聯和墟小店的人情味更是濃厚,這份會打招呼、噓寒問暖的習慣也成了她的情意結。惟近年社區發展急促,不少小店不敵租金接連倒閉,她愈來愈覺得需要有人記錄小店歷史和墟市文化,於是與朋友成立「小店寶庫」,最近更受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邀請,帶領「浪行尋味」社區導賞團,由位於前粉嶺裁判法院的學院出發至聯和墟,帶領區內以至區外的香港人,細看殖民地及舊式墟市建築,並從嗅覺和味覺細會社區的人情味。

 

GOOGLE資訊以外的可能 深入社區細味箇中情懷

「小店寶庫」成立初期,Vanessa與團隊逐一拜訪聯和墟內的店舖,每星期都會去店舖數次,以誠意打動他們為導賞團分享。「店主覺得我們這班年輕人好有心,從我們邀請他們參與活動攤位開始,再做導賞團分享,彼此漸漸變成朋友,多年來一起成長。」她笑言聯和墟街坊好親和,有時走入小巷,聽到聲音、聞到氣味,就能認得出熟悉的店舖,「我常常說笑,即使矇著眼經過,也能分得出店舖。靠溫度、味道辨認,例如聯和墟的傳統飽餅店『協香麵包西餅』,常常傳出好香的麵包味,老闆親手搓麵包,身上也帶著一種麵粉與汗水混和的味道,一走出來就好有親切感,笑容好燦爛。」她又指,有時在街頭聽到有人聊天,聽到一把雄壯的獨有聲線,就知道一定是那家老字號雜貨店店主。

致力成為老店、舊區與市民之間的交流平台,Vanessa與其他成員每星期都會帶團到聯和墟,作一小時的「深度遊」。而團隊在策劃導賞團的時候,一致主張不以說教式傳達店舖歷史、背景資料等硬資訊,反而從街坊自身角度出發,把與店舖之間的深刻故事娓娓道來,也留些空間和時間給店長和參與者自由交流。

訪問當日,Vanessa如常帶參加者遊聯和墟,還未走入店舖,獨特的香氣已撲鼻而來—「傳統麵包店雖然較侷促,卻有一種被新鮮出爐的飽餅香味環繞的感覺。」下一站經過涼茶舖,老闆熱情贈飲每早新鮮製作的各款傳統涼茶,喝完後大家覺得味道新奇、易入口之餘,也紛紛向老闆請教蛇舌草、廿四味的功效,如何分辨真假龜苓膏等。涼茶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涼茶的出現和流傳,可說是拜嶺南獨特的氣候所致。老闆不吝分享心得,參加者也親身感受到老店一絲不苛的匠人精神,這份暖意隨著微甜的涼茶湧上心頭。

 

打開感官遊歷墟市 人人都可以成為導賞員

身分雖然是導賞員,但Vanessa坦言每次帶團都有新得著,因參加者的年齡層廣,曾有些年輕時住在粉嶺,搬離後又再回來探索的老街坊,與她訴說不為人知的舊事。「原來協香以前除了賣月餅,更有月餅會。因為月餅好貴,以前的人會與鄰居、親友由1月開始供款,供到9月就儲夠錢買一盒月餅大家分,這些都是年輕一代未必知道的事。」也有住港島的媽媽特意帶女兒參加導賞團,邊抄筆記、邊觀察,女兒負責拍照,原來她希望參與之後,與女兒一起帶爸爸及其他家人再來粉嶺。

同時兼任領䄂學院文化保育大使導師的Vanessa,深信其實人人都可以走入社區做導賞員,一同回味口耳相傳的社區故事、一起到訪更多未去過的社區發掘新知。「疫情下大家都留在香港,多了人願意探索社區。其實於橫街窄巷都可看到不同的事物,許多參加者都說之前對聯和墟零認知,但參加完導賞團後會特意回去買麵包,或向涼茶舖老闆請教。我覺得香港的美,或其獨特的面貌是在其他國家找不到的,那種家的感覺最濃厚。去完旅行回到香港,到樓下吃早餐、看到北區和大埔區的老店,就覺得好滿足。」

「小店寶庫」團隊現時約十人,年齡介乎18至22歲,一群見證社區急劇變遷的年輕人,身體力行號召文化傳承和保育。藉著導賞團,他們與大家一同以不同感官遊走於墟市之中,記下眼前的風景、聽著集體回憶,感受活生生的各種社區特色和人情味。「我們希望以播種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社區傳統文化及歷史,大家一起努力。其實墟市正正是一份活生生、在你眼前的歷史文化,但你又懂不懂得珍惜這個活化石?趁老店、老闆還在,不妨把握機會,親身感受這些傳統工藝,用心去看,感受當中的溫度。不一定要好喜歡社區,或是對這些議題好有熱誠才去做,先接觸一下,就會培養出感情。對於社區,我覺得是會日久生情的。」去旅行不一定要坐飛機,要探索不一定要遠赴外地,留在香港,一樣有值得花時間感受的人、事、物。

 

 

 

/ Text : 霆
/ Photo : Nick Lu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