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助人自助

//【064期 社區 · 空間】

 

 

電影《幻愛》令精神病走入大眾的視線。電影過後,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又有多少了解?在康和互助社就有一班復原人士正在排練話劇,希望透過演出讓觀眾更明白精神病康復者所面對的難題,同時為自己找到出口。

 

 


踏上舞台演繹親身經歷 消除社會標籤

康和互助社在1997年成立,起初由一班新生精神康復會的康復者組成,屬於自助組織,由康復者主導中心的大小事。「中心的執委會由康復者組成,每兩年透過投票產生。他們每個月會開會決定中心的運作、活動方向和決策,我們主要協助執行活動。」負責社工Long分享,互助社過去幾年亦舉辦過不同活動,例如瑜伽、跑步和太極等運動復原計劃,希望提高康復者的自我意識。 「我們一直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因為社會存在很多污名化的問題,對復原人士有定型形象,例如精神病人即有暴力傾向,令到他們離開醫院後難以融入社會。」另一名計劃助理紀紀分享,不少復原人士對戲劇有興趣,因為一直都未有平台表達自己。 「整個計劃橫跨一年半,有唱歌及戲劇部分。我們會在未來半年入校演出戲劇,並於八月在黑盒劇場有歌唱演出。劇本亦是由編劇整合會員分享過去的經歷而成,加上復原人士親身演出,達到公眾教育的效果。」

 

真實表達情感 讓大眾多一份理解

互助社邀請了具豐富戲劇教學經驗的陳港虹(Andy)作為計劃導師。活動除了演戲,參加者會參與劇本策劃,而舞台劇的主題也是由參加者決定,劇本由參加者的自身經驗整合而成,內容講述復原人士在職場上遇到的困難,以及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一般對外的戲劇訓練主要以開發身體和五感的經驗為主,但活動中有不同年齡及階層的參加者,我會作出一些改動去為他們進行訓練,例如以太極導引的方式讓他們放鬆關節和調整心情,並安排一些運動量較低的項目和盡量避免一些幅度較大的動作,這些訓練都有助加強參加者身體的敏捷度,想像力和演戲時的即時反應。」 Andy表示沒有想過原來戲劇可以成為復原活動,他見證參加者之間的友誼逐漸深厚,透過戲劇令他們變得密不可分,而這份關係有助演員投入角色令這齣作品更生動。Andy亦希望透過這齣作品,除了讓更多人知道復原人士所面對的困擾,也讓參加者能透過演戲加深對自己的了解。

 

人生的新嘗試 重新探索自己 找到情緒出口

參加者Bianca從未接觸過戲劇,她認為是次活動打開了她的眼界。最初她只是死背對白,經導師提點後,慢慢學懂如何幻想情境及代入角色。「原來一些細微動作及說話方式的改變,足以改變一個角色的形象。」Bianca表示在不經意間將自身經歷投射予角色,這個計劃令她重新探索自己。另一位參加者行姐,則表示在活動中學懂很多。「雖然參加者都是機構的會員,但我們本來是不認識的。每個人都有不同性格,活動令我學到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磨合技巧。」 因為疫情,初期的訓練在網上進行,到疫情比較穩定時才進行面對面的排練。訓練期間,職員與導師全心全意幫助康復者,而他們也對互助社愈來愈有歸屬感,經常私下加排,務求做得更好。行姐更稱互助社已是她第二個家。在對話中,他們都對演出非常期待,我們亦在此祝他們演出成功!

 

 

/ 106% production team: Charis· Chloe · Ellen · 2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