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期 社區 · 空間】
由「重男輕女」的社會,發展到今日的「性別平等」,無論生活抑或職場,女性的地位均有所提升。她們撕下「女主內」的刻板形象,愈來愈多女性投身職場,甚或擔任管理層的重要崗位。不過,政府數字卻顯示,男女之間的收入差距正逐年擴大,男方的收入持續領先,11年之間差距擴大近八成,究竟是甚麼從中作祟呢?
今日香港 兩性仍然不平等?
一直關注女性議題,亦接觸不少女性求助個案的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廖珮珊女士(Si-si)慨嘆,在主張「性別平等」的香港社會,傳統的男女性別定型仍然規限了兩性的發展空間。「我們會覺得男子比較強壯,負責搬重物。」女性的定位就是負責處理家頭細務。即使男女擁有均等的教育機會,但當提到照顧家庭的責任時,目光不自然地落在女性身上,婚姻或成為女性離開職場的原因。「個人發展會被家庭角色崗位牽著,因照顧家庭而停工,是否公平的選擇?」
同時,為家庭而放棄事業發展的婦女,也意味失去工作帶來的保障,如強積金和個人薪酬。兩性議題看似沒有逼切性,惟Si-si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沒有作全面的性別檢視,令一群有需要的群眾被拒於門外。「以退休保障政策為例,當初政府推出強積金計劃時,以入息作為標準,變相忽略沒有收入的家庭主婦,未有重視她們的勞動價值。」
打破女性定型 擴大發展空間
訪問中,時常會聽到協會的工作人員將中心內的受助女性稱為「姊妹」,工作人員解釋,是因為基本上所有受助女性的生活圈子,都僅僅圍繞著她們的丈夫與孩子,她們猶如與外面的世界脫了節,因此「姊妹」這個稱呼能帶給她們一種親切的感覺,令她們不感孤單。
Si-si稱,中心內的姊妹們大多為基層婦女,她們所遇到的困難,除了基於政府有限度的支援,也來自於她們個人經濟以及個人心理等因素。從個人經濟上來說,因為這些婦女們大多全職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沒有機會出外工作賺錢,就等於喪失了主體性,因此當不幸遇到丈夫對自己施加暴力的時候,她們更加會因為沒有獨立經濟能力,而難以離開。
此時,她們也只能處於哭訴無門的狀態。至於她們的個人心理上,礙於社會對於性別分工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定型,因此姊妹們也認為女性只能處於被動狀態,發聲空間少,這往往導致了她們不會主動尋求幫助,以及認為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只會對別人造成麻煩,但Si-si強調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正如Si-si所說:「社會上每個人都要負上一定責任,界定哪些人是需要被幫助的,對於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大家都應該對他們多加關注;而當女性覺得有需要尋求幫助時,一定要勇敢說出來,因為這是一種權利。」要做到真正的性別平等,首先要提高女性地位,盡最大能力將阻礙女性發展的枷鎖去除。每一個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需要,而對於社會基層家庭的婦女來說,她們的需求更需被關注。香港作為民主公義的社會,兩性之間均應享有同等權利,受到同等保障,付出同等責任,社會隨之能正面均衡地發展。
對於香港青年來說,雖仍與中年人生階段有一段距離,但女性在家庭或社會受到種種壓抑的現況,實則與青年時代建立的觀念息息相關。由此,從小灌輸兩性平等的概念,讓我們意識到社會仍存在很多對女性不公義的漏洞,男方他日成為丈夫時才不會重蹈上一代的覆轍;而女方亦不會有因社會對男女的性別定型而委曲求全。
/ 105% production team: Cherry · Becky · Ben ·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