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期專訪】

七次離家出走、 四次被逐出校、 兩次警司警誡、 一次入住男童院 ……

面對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故事,阿紀起初亦有點尷尬,更何況這是個特別故事。然而這些數字都不重要,在他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兩位人物,早已坐在他身旁:一頭俐落短髮的是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社工戴姑娘(Kenni),而靜候一旁的婉順女士,正是阿紀的媽媽。阿紀去年成為青協「重新出發」青年嘉許計劃得獎者,獎項對他而言是一個「改過自新」的肯定,而背後要感謝的,正是這兩位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的同行者。

最黑暗的日子

自幼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他,總是難以適應新環境,亦因衝動的性格而不時小事化大。踏入中學階段,阿紀開始變得反叛,備受學校關注,亦因形形式式的行為問題,常被罰留堂。「那時候幾乎一星期便需要見一次家長,但遠在牛池灣工作的媽媽,總會趕來屯門救我,從沒放棄自己。」這是令阿紀最感動的小片段。 儘管媽媽一次又一次前來解救,但只為他帶來片刻「被學校困著」的解放。阿紀的態度與行為並無好轉,甚至每況愈下,認識了一位令媽媽痛心疾首的女朋友。媽媽直言,女孩的出現,令阿紀夜歸成性,令他與家人的關係日益疏離,更引發他們之間前所未有的衝突。在阿紀的成長路上,媽媽哭過無數次,更曾絕望地哭著問他:「你究竟想點?」

然而,淚流滿面的同時,媽媽仍堅持親手為他煮每一頓飯,生怕他會餓倒,「其實又怎忍心對他不瞅不睬。」 不過,阿紀始終對女友死心塌地,更因她而在校內發生打鬥傷人事件,被開除學籍,更要接受警司警誡。在此孤立無援的狀況下,Kenni開始接觸阿紀,並安排他入讀寄宿學校,嘗試為他拓展出路。不過阿紀對此安排極其反感,假日回家留宿後,便再沒有回校上課。苦無目標的他,終日在街上流連,深夜不歸,更與不良青年為伍,在外滋事。此時的阿紀,認為身邊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更在凌晨時分與母親爭吵後,要求Kenni充當他的傳話筒,向母親揚言不會回家。

明白 一切並非必然  尋到黑暗中的燈塔

七次離家出走,阿紀媽媽在Kenni協助下報警求助,阿紀被送往男童院26天。故事慢慢有了起色。在男童院期間,阿紀按時服藥,漸漸反思自己的一切經歷。父母與社工頻繁的探望,亦令他開始明白一切並非必然。「原來這些年來,做得最錯的是自己,而最受傷害的,是自己的父母。這刻,我只想成為踏上自己舊路的弟弟的好榜樣,想做好大哥哥的責任,並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弟弟:這樣走是不行的。」

Kenni多次向寄宿學校求情,希望學校能再次給阿紀機會。最後,校方回心轉意,阿紀再次回到同一學校,而且不再抗拒這個地方,亦對學校所教授的航海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曾經,他幻想自己成為汪洋中的一位船員,在變幻無常中奮勇航行。而母親的全力配合,亦是此轉機的一大推動力。Kenni坦言,並非所有家長都願意放手讓孩子離開有如溫室的家,「阿紀的媽媽樂意讓他嘗試不一樣的生活及學習體驗,更願意與學校聯絡與合作,了解阿紀的情況、了解如何幫助他、了解在假日時如何配合學校,默默觀察仔仔。」沒有媽媽孜孜不倦的溝通,沒有Kenni不離不棄的引導,也不會有重回正軌的阿紀。

同行者 如「家庭醫生」 不離不棄的陪伴

世事沒有一帆風順,故事亦未迎來美好終點,阿紀的生命又翻起另一波濤。入讀寄宿學校約一年半後,衝動的他又因感情問題而打傷同學。因沒有悔意,他再次被迫退學,又與Kenni一同遊走在營營逐逐尋找學校的路上。在Kenni和媽媽的鼓勵與鞭策下,阿紀積極找來十多間學校,可是卻只獲兩個面試機會。最後,阿紀又穿上校服,回歸主流學校上課。然而好景不常,上學五天,阿紀再因打架事故而被退學,更被勸喻轉讀群育學校。

這次,阿紀沒再尋找學校,轉而一邊當兼職工作,一邊參與Kenni悉心安排的活動。一直以來,Kenni不斷發掘阿紀的專長,鼓勵他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各種青年工作坊、老人探訪等活動,增加了阿紀與社區接觸的機會,在人與人的互動下,他對生活有了更實在的體會。其中,對阿紀影響最深的活動是泰拳訓練。起初Kenni想透過訓練,幫助阿紀學習紀律及鍛練毅力,儘管有師傅的指導與監督,Kenni仍不忘定期與師傅跟進阿紀的進展,甚至抽出私人時間陪伴阿紀練習。

Kenni坦言:「打完拳之後,其實會腳痺。」才娓娓道出屬於自己的過去。「數年前,我曾遇上嚴重的巴士車禍,一度住院接受物理及職業治療,也在醫院裡見證了許多生離死別,更令我覺得這班青年的生命是值得珍惜的。其實所有曾犯事的青年,跟普通青年沒有太大分別,只需足夠陪伴與理解,適時地引導方向,每個人也有發掘自己道路的力量。」 當了外展社工十多年,她曾面對非常惡劣的個案,青年不停進出法庭、監獄,家人給予極少支援,個案跟進多年也無果。

「邊青個案中,家長工作非常重要,沒有他們的協力與理解便難以得到進展;這也是阿紀能持續進步的原因之一。」媽媽在一旁只微笑著,但過去與Kenni一同懊惱過的、氣憤過的、失望過的、傷心過的辛酸難以言喻。Kenni陪伴練拳的用心良苦,以及一直以來無怨無悔的支持,盡收阿紀眼內。阿紀笑說,Kenni是他們的「家庭醫生」。

第一次在台上  感謝生命中的「兩個媽媽」

去年6月,阿紀的成長與改變得到了肯定。在媽媽推薦下,成為青協「重新出發」青年嘉許計劃的得獎者之一。在台上,阿紀向一直支持自己的人士致謝。除了多年來不離不棄地照顧自己的媽媽以外,他亦十分感謝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媽媽」—Kenni。媽媽與Kenni流下眼淚,而這次不再由失望而起,而是一抹感動與欣慰的淚水。

阿紀現在一邊當兼職工作,一邊練拳;竟因努力不懈,並充滿潛質,而被推薦參加武術散打的公開賽,後來更獲港隊招攬,前往外地進行集訓。阿紀人生中第一次提出這樣的要求:「我要重新讀書。」不久,他入讀職專體育,以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未來。 偶爾,阿紀仍會與媽媽及Kenni發生衝突,不接來電、已讀不回訊息,儼如人間蒸發。但「自閉」兩三星期後,他會突然主動道歉,不為甚麼,只因為在乎這些人與事。「我始終認為,如果我有一樣東西,一樣不想失去的東西,無論事情誰對誰錯,我亦會先做道歉的那位。要不然,他們便真的會離我而去。」

由昨日「說來便來,說走就走」的他,轉變成坦率承認自己珍視身邊人的他,Kenni說,阿紀其實從來也是個不記仇又重情的男生。鞏固起安全感,讓他可自如展現真心的,正是媽媽無微不至的關顧,以及Kenni那萍水相逢仍願意盡心盡力的付出。媽媽直言,「我也不清楚是自己還是Kenni改變了他,但現在的他,和過去真的有很大分別。」

或者,是Kenni改變了他,亦是媽媽改變了他,更是阿紀人生中出現過的各位改變過他。沒有三人的相互作用,便編織不出這個成長故事。阿紀是本篇的主角,但改變的又豈只阿紀。各懷心事的媽媽與Kenni,亦因與大家相識、相交、相知而有所改變。這篇是陪伴誤入歧途青年重回正軌的故事,而現實中,卻是三個生命互相感染、一起同行所寫出的—一輩子的事。

#青年空間雜誌 #有個窿嗰本

 


相關閱讀:

燦爛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