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笑笑漁船遊:香港仔避風塘

//【086期 慢行 · 空間】

 

 

碼頭小舟喚海風

從利東站A出口往前走三分鐘,便能搭小船到對岸的一排鐵皮碼頭,沿著香港仔中心魚市場往前走,便能到達這次的出發地—鴨脷洲街渡碼頭。

九月海風悶熱,海水很平靜,但能感覺到是活的;浮沫盛起小舟,浪輕拍碼頭的石樁。近看幾隻捕魚小舟碰碰撞撞,可以聽見海浪打上船身,又與身旁綁著浮球的木板相擊。遠看白色英氣的一艘艘遊艇,整齊地泊在一起,隨著浪潮浮沉,沒過身後群山。幾許會聽見輕風搖曳風鈴,一切清閒愜意。

看回碼頭。船家的招牌都是在鐵皮上噴紅漆字,簡明直接寫著駛往的方向,或者「某記」、「自家製鹹魚醬、蝦乾」,碼頭石屎外牆掛有一個個輪胎,充作船隻靠岸的緩衝墊;鐵盒子般的沉實外表卻猶如海上漂,只有一條條生銹的鐵橋與陸地相連。站在碼頭前,除了魚的腥鹹,還能不時嗅到船開駛時的汽油味,香港漁業式微,這地方卻保留著傳統的原汁原味。

順著岸邊的船墩看,便是我們這天要前往搭乘觀光船的香港仔漁人碼頭Pier 6。門前掛著和風門簾與翻新的藍白外牆,有點日式風格的韻味,內部則是水上人家的布置,木柵欄外停泊著復古造型的渡船。不著急上船的話,還能去閱看有關漁業的資訊,門內外都有著與水上人有關的展品與報告板,細說漁民捕魚撒網的方式、漁船構造、龍舟傳統等。

 

 

漁港覓海上皇宮

渡船啟動,一襲煤煙升起,把我們載進香港仔的海灣。製作組太久沒出海,都在驚嘆滔滔海水是呈透綠的,不像冬天時灰藍得深沉。沒有閘門阻擋著,座椅兩步外便是海,船身劃出浪花,撒到沿途起起落落的浮標上。綠波翻滾,海上艘艘漁船、貨船、快艇,風帆中氣地揚起,一瞥眾船身彩漆斑斕奪目,天又藍得像要傾瀉下來一般,往門框外看有一番在看畫的錯覺 。

駛過橋底,掀開更廣闊的港灣與藍天,太白海鮮舫正停泊在海中央。當年由水上人開設的水上酒樓停業許久,中式古典皇宮設計仍然突出,外牆雖些許褪色,無妨它霸氣外露;一大紅底金字招牌,刻在幾代香港人的心裡頭—可氣派了,彷彿一眨眼便能看見70年前那與珍寶海鮮舫共享輝煌、賓客如雲的光景。環顧四周,船隻不時悠然駛過,即使沒有了碰杯擊筷聲,仍有海浪鼓掌捧場。

此時,同船的外國老婦人告訴我們,她70年代的時候也造訪過太白海鮮舫,見證過這個世代不能想像的盛名。事物變改多又莫測,她只嘆有些歷史比起透過媒體接觸,親身到場經歷更有價值,就如我們今天慢行於昔日繁華的海路上。

 

 

水上一族衣食住

船緩緩地駛達下一個景點「曬家艇」—舊時水上人居住的地方,現則為供參觀的海上展覽館。展覽館完整保有曬家艇的設施,門口駐著船舵,張羅著曬海產的網,裡頭放著搖椅、木桌子、書法用具、竹扇、衣履、航海地圖等,水上人的床鋪與牆壁貼合,遇上波濤時便不會左右搖蕩。牆上亦貼有記錄1971年珍寶海鮮舫施工期間大火及周遭漁民幫忙救火的照片,參觀期間能感受到腳下的展覽館隨著海浪浮沉,很有趣。

登上頂層的甲板,臨著海風俯瞰海上漁舟。隻隻挺立英俊,旗幟飛揚,纏著繩纜瀟灑撒網,船身少許銹跡更顯硬朗。往右眺去便是漁民集資起的香港仔天后廟,漁民至今還會去上香祈求出海平安,不禁讓人聯想到漁民起早貪黑,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出海的畫面。據聞龍舟賽事還會在這海道沿著一排漁船舉行。

上岸後又可上另一艘舢板嚐鮮艇仔粉。有沒有試過斜著身子吃飯?在小艇裡,桌椅都是傾斜的,艇隨著海浪起伏,偶爾磕碰到旁邊浮物,吃飯的時候身子都在盪,非常刺激。艇仔粉猶如海上的四寶飯,有叉燒、紅腸、脆魚皮、魚蛋、生菜等,材料滿滿當當,上過膠漆的桌子就是有辦法把這些湯湯水水固定住。酣暢淋漓地吃完,還可去船的另一頭放蝦餌釣點泥鯭。

我們離開的時候剛好黃昏,海面上波光粼粼,閃閃爍爍的,斜陽照在碼頭的瓷磚上很是漂亮。踏上歸程,仍感到猶如浮游海上的暈乎,習慣在陸上高樓大廈聳立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不知能否透過這種方式,記得香港曾經的小漁港風光呢?

 

 

溫馨提示:

1. 活動需要自費。
2.   海上活動具有一定危險性,請自行評量。
3.   在船艙內拍攝請避免拍到其他乘客。
4.   愛護海洋環境,請勿亂拋垃圾。

難度:1

 

/ 110% Production Team | Briana.Puishan.R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