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期 FEATURE】
隨著科技的進步,閱讀形式變得愈來愈多元化,「有聲書」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趨勢。「全港校園導讀比賽」由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edia 21媒體空間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參賽者選擇指定書籍,以聲音直接演繹或改編成廣播劇,再添加音效,創作出精彩的導讀作品,供聽眾欣賞。這種聲音與圖書的結合,為閱讀體驗帶來了全新的面向。來自嗇色園主辦可道中學的一班同學透過參加這個比賽,發掘出閱讀的嶄新視角。
「有時書本某些章節比較沉悶,愈讀愈睏, 這時唯有靠朗讀,一直讀一直讀,不要讓自己睡著。 有時讀到不熟悉的字,我會主動翻查字典,這樣就認識了新的字詞。」
── 「全港校園導讀比賽」2019中學組亞軍 徐鎮鴻
靠閱「讀」跨越 沉悶
「其實最初我對於導讀興趣不大,麥泳欣老師見我做司儀,覺得聲線不錯,夠大聲,於是鼓勵我參賽。當時我甚麼也不懂,慢慢去嘗試,最後很有得著。」畢業生,現時修讀於心理學系的徐鎮鴻回憶他參加導讀比賽的經過。這位「大師兄」分享,一般讀書很容易分心或睡著,但朗讀文章迫使他保持清醒和集中,成為一種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有效方式。他進一步闡述:「有時書本某些章節比較沉悶,愈讀愈睏,這時唯有靠朗讀,一直讀一直讀,不要讓自己睡著。有時讀到不熟悉的字,我會主動翻查字典,這樣就認識了新的字詞。」
朗讀雖然好處甚多,但要製作具有水準的導讀,所花的心血也不少。大師兄指正式錄音前,必先經過多次訓練。一篇文章可能有100字,其中八、九個字都有懶音,老師會逐一糾正他的讀音,很多時每個字要唸十多二十遍,才達到標準。過程不容易,他也曾想過放棄,然而事有湊巧,他選讀的文章來自《香港代表─運動‧有一種信念》,這本書結集了多位運動員的專訪。大師兄一邊朗讀運動員的挫折與振作,一邊將自己面對的處境代入其中,「他們都做到,我也可以做到」─這個信念予他堅持下去的力量,最終他斬獲了「全港校園導讀比賽」2019的中學組亞軍,為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導讀是與作者的一場交流
「全港校園導讀比賽」除了設有一般的書本類組別,還有廣播劇類的比賽。本來是辯論隊成員的羅苑樺,為了精進自己的說話技巧,報名參加了這個組別。她喜歡貓,因此選擇了《拾貓》這本書來參賽,在準備過程中,她發現錄製導讀和普通閱讀有所不同:後者可以快速略過一些細節,但導讀呢,卻要以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並且通過情感表現將作品的內涵表達出來。
通過細讀,苑樺判斷《拾貓》的內容比較平實與斂藏,不利於廣播劇的發揮,於是她作了一定的改編,重點加強戲劇性和情感表現。結果她贏得了2022 / 23學年「全港校園導讀比賽」中學組(普通話)組的優異獎,雖然成績不俗,但她也很誠實地反思自己的改編是否妥當:「我自己改編得比較有故事性,比較有趣,但問題是我可能忽略了書本中一些更隱含的深意。」也許比對有形的獎項,這種與文本無形的思考與交流,才是苑樺更大的收穫。
切換閱讀新角度
為了比賽,苑樺也請了兩位師妹:劉千睿和范沈香一同錄製廣播劇,她們各自都有了新的發現。千睿認為,錄製導讀最難的地方在於扮演自己不熟悉的角色:「因為我飾演老婆婆的角色,有種難題是要跨越年齡的差距。」不過努力克服這個難關之後,她也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一般女學生看書,往往會代入故事中的少女角色思考,但在錄製廣播劇的過程中,千睿不得不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故事,這也促進了她多元思考能力的發展。
另一位參加錄製的同學沈香則提及她聽到成品時的感受:「其實很有成功感,因為你錄一個作品花很多時間,全部完成之後一次過重聽,是真的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事。」因為長時期鑽研與朗讀同一本書,人對書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個故事,真有「我們」的故事之感。
好的導讀
怎樣才算好的導讀?又有沒有甚麼技巧提高導讀的水平?
「全港校園導讀比賽」語文顧問陳慎彌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不用太刻意選擇說教的作品,最重要是選擇吸引自我思考的書本
・注意分段、分句,掌握清楚在哪一個位置停頓
・控制音樂和聲線,例如提問的最後宜提高聲線
・清楚了解導讀的故事,反覆練習,確保朗讀流暢自然
「聽眾在沒有事先閱讀的情況之下,覺得導讀者的聲音引人入勝, 願意聽下去的,甚至因此閱讀原文的,就是好導讀。」
──「全港校園導讀比賽」語文顧問 陳慎彌
了解更多「全港校園導讀比賽」
https://m21.hk/audiobook/2024/
/ Text | Dong
/ Photo | Nick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