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期 慢行 · 空間】
鹽田梓,「梓」是指鄉里,意思是不忘故鄉。其是西貢一個融合了客家和天主教文化的小島,島上已有超過300年歷史,隨著城市發展,大部分鹽田梓村民以遷離或移民到外國,令它一度荒廢。在重建後,鹽田梓變為滿有歷史價值的景點,待人發掘。
十架意義重大 萬福到鹽田梓
十字架並不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看見,卻在鹽田梓無處不在,天主教對於鹽田梓村有重大的意義。鹽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傳教地區,在1864年,兩位神父到鹽田梓探訪及傳教,成為了香港早期少數全村信天主教的客家村落。
第一站 樟樹與鄉誼茶座
在鹽田梓,當村中有女嬰出生時,村民會在村內種下一棵樟樹,並伴隨她一起成長。當女子長大出嫁時,她的父母會砍伐那棵已經長高的樟樹,並將其木材當作嫁妝。村內最老的一棵樟樹有超過百年歷史,該樹旁邊是鄉誼茶座,假日時,茶座會售賣村民自製的傳統客家茶粿,這些茶粿會把葉子貼在底部。如大家有機會在假日到鹽田梓,可以在鄉誼茶座一試這種特色食物。
第二站 聖若瑟小堂
聖若瑟小堂是村民聚會的地方,外牆為簡約白色,裡面有聖壇和神父房舍,內部更有彩繪窗、十字架和聖母像。據鹽光保育中心官網所指,1875年,鹽田梓全島村民領洗信教。每年五月的首個主日(星期日),四散於不同國家的村民,會因禮慶回到鹽田梓,聚首一堂,在聖若瑟小堂舉行感恩祭和參加彌撒。
第三站 鹽田
鹽田梓以島上的鹽田為名,昔日全盛時期的鹽田曾達六畝之廣,鹽產量足以供全西貢區之用。鹽田梓的鹽是用傳統的方法出產:製鹽者利用紅樹林過濾沉積物,再經過引水道過濾雜質。待蒸發、沉澱後出產,如遇上下雨天,鹽會像農作物一樣失收。這裡的鹽保留了天然的礦物質,沒有任何添加物。
第四站 聖福若瑟神父故居
村民重建聖福若瑟神父故居,紀念神父年輕時隻身來到鹽田梓,不怕困難,學習客家話和中國文化,向村民傳道的事跡。村民當年接受神父傳道,或因客家人從中原遷居各地,早已習慣與其他文化圈的人打交道。另外,在客家人與其他族群起衝突時,教會給予他們不少幫助,這也是他們接納天主教的一個原因。
第五站 活井泉
在1960年之前,鹽田梓只有一口活泉井,供應全島兩百多名村民(高峰期時)飲用和洗滌。這口井曾經在本港上世紀60年代初的大旱期間,陪伴村民走過難關。聽村民所言,當年老人家為了不讓小孩子去打水,會編造鬼故事,令他們不敢到活泉井打水。
第六站 玉帶橋
興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當時鹽田梓島上的村民生活資源匱乏,希望能夠往來滘西洲拓展資源和耕作土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全村動員人力物力來建造這座橋樑,連接兩個島嶼。由於客家人主要由婦女負責農務勞動,因此玉帶橋不僅是方便村民生活的通道,更代表客家婦女堅毅不拔的形象。
希望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天主教的文化和香港的鹽田歷史,支持本地剩下的鹽田產業。
鹽田梓
交通:乘巴士或小巴前往西貢市,從西貢碼頭乘街渡前往鹽田梓,船程費用來回$70,約15分鐘。(逢星期二至星期日和公眾假期提供服務)
難度:1星
/ 109% Production Team | Heidi.JC.Jennyfer.Kelly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