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藝術師的色彩魔法

//【070期 FEATURE】

 

「鄰舍的定義其實不限於自己居住的地方,一個你常常出入、經過的地方,那裡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鄰舍。」

— 針織塗鴉藝術家、「La Belle Époque」創辦人 Mary

 

「本身城市已經夠多黑、白、灰,希望在人們覺得世界壞透了的時候,經過見到我們的作品,那繽紛的色彩可以為他帶來一點快樂,為生命重新注入一點顏色。」

— 針織塗鴉藝術家、「La Belle Époque」創辦人 Billie

 

 

在這片以黑、白、灰為主調的石屎森林中,有兩位針織塗鴉藝術家,她們各頂著一頂畫家帽,在城市內穿插,為欄杆、燈柱和雕塑套上一件件鮮豔而溫暖的毛衣,為不同社區鉤織出有當區特色的公仔,藉此走進城市人的日常、當上一位沉默而溫柔的鄰居,透過色彩的魔力,療癒人們的心靈。

「針織塗鴉」(Yarn Bombing)意指為樹木、欄杆、扶手等物件,套上鮮艷的針織或鉤織品。數年前起,西環海濱、銅鑼灣京士柏道、灣仔星街,以至屯門蔡意橋的欄杆也穿上了專屬它們的可愛毛衣,而幕後的「毛衣設計師」,就是針織塗鴉藝術家Billie和Mary。走進二人的工作室,一件件明亮鮮艷的鉤織品隨即映入眼簾。「今年剛好是我們成立的十周年!」Billie回憶,十多年前自己對針織一竅不通,當時她剛離開打滾多年的廣告行業自立門戶,在大坑開設手作店,售賣自家製刺繡和羊毛氈作品,也寄賣另一位手作人Mary的作品,二人及後成為搭檔,也在緣分驅使下一同走進了針織塗鴉的世界。

 

走進針織世界 以毛冷溫暖城市人的心

「2012年手作風氣尚未盛行,當時在網上搜尋『手作』,第一個找到的就是我的手作店網頁,相信是這樣引領公關公司的人來找我們合作的吧。」Billie分享,當年一位美國針織藝術家獲邀來港為一個商場的柱子套上針織,藝術家透過公關公司聯絡本地手作人,幫忙把織品繫在一起,為其作品完成最後一個步驟,Billie和Mary便趕緊在藝術家來港前一個月內學習和掌握針織技巧。這次合作開啟了Billie和Mary的視野和對針織塗鴉的興趣,在藝術家的推動下亦開始了第一個社區塗鴉項目,吸引不同機構前來邀請合作,她們因而把全副心神投放在針織塗鴉上,及後更將原來的手作店,改為成立針織塗鴉工作室「La Belle Epoque」。

「毛冷這種媒介是很特別的。在外國,曾經有藝術家以針織裹在一枝槍上,象徵和平;毛冷本身給人的感覺和印象正正就是溫暖,所以是一樣幾心理的東西來的。」了解到原材料的特性,Billie和Mary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為城市人帶來一點溫暖、添上一點色彩,「本身城市已經夠多黑、白、灰,希望在人們覺得世界壞透了的時候,經過見到我們的作品,那繽紛的色彩可以為他帶來一點快樂,為生命重新注入一點顏色。」Billie又補充,由於毛冷以尼龍製成,故其材質特性接近塑膠,無懼風吹雨打,因而適合放在戶外地方作為公共藝術。

 

扎根社區 為街坊編織快樂

一路走來,Billie和Mary遇過街坊感激她們的作品,但亦有人前來質疑針織塗鴉的作用:「織條頸巾給老人家更有意義吧?」但Billie和Mary深信針織塗鴉作為公共藝術絕對有其價值,同時亦是藝術家表達自己和關心社會的方式。她們早前製作了一對粉紅色公仔,手牽手坐在欄杆上,以示她們對性小眾的支持。

「經過一個本來平平無奇的地方,見到有可愛又七彩顏色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會被吸引過去,可能是開心、可能會覺得『咁得意嘅』。」漸漸地,針織塗鴉成為了Billie和Mary連繫不同社區的途徑。她們深刻一次,一位西環街坊通知說,她們設在西環海濱欄杆上一隻貓咪公仔的頭部墮進海中,本來Billie和Mary也沒打算把公仔拾回來,怎料街坊拜託一位船家幫忙把公仔撈起來,隨後再把公仔重新交到她們手上。

「那日她是清晨時分聯絡我們的,碰巧我比較早起,那位街坊還笑說要約出來飲早茶,我們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日她媽媽離世了,她睡不著所以走了出來散散心。」Billie和Mary笑言自己是「宅女」,從前只愛留在家中,反而是針織塗鴉將她們帶到不同社區、認識當區的街坊,成了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平時不會無端端走到天水圍,但就因為做社區項目就會認識到這些平常不會到訪的地方,天水圍街坊還帶我們去吃海南雞飯!」

 

 

 

 

 

 

 

 

 

 

 

 

 

 

 

 

 

與環境融合 以藝術溫暖人心

為不同社區設計適合該地的針織品也有其竅門,「當作品放了在社區,常常對著它的就不是我們了,而是那些街坊,所以一定要令街坊不討厭它們的存在,反而像鄰居般陪伴著他們。」Billie和Mary早前受邀在屯門蔡意橋進行針織塗鴉,她們分析最能令屯門街坊驕傲及屯門最獨特的元素,便想到以貓為主題進行創作,並鉤織出多件毛衣,為河畔的貓咪公仔一一穿上。Billie強調,放在社區的作品必須跟環境融合,「不能讓街坊覺得我們是外來人,或者要來挑戰或冒犯,而是要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明白你』。」Billie和Mary曾為旺角、西環、灣仔、銅鑼灣、北角、屯門、天水圍等地,創作具有該地區色彩的作品,收到不少街坊好評,有的街坊甚至會把作品擬人化,當成街坊的一份子,「他們會期待公仔換新衣、看到公仔出現破損時,又會立即通知我們去修補,是真的會把作品當成他們的鄰居。」

踏入後現代的世紀,事物的定義和界線變得模糊、廣闊,卻因而出現了更多可能性。昔日談鄰舍,總會聯想到居於隔壁的人,但其實一件藝術品、一個陪伴人成長的地方也可以像鄰居般,在你需要的時候向你伸手、安靜而溫柔的存在。Mary認為,鄰舍並不限於個人居住的地方,「一個你常常出入、經過的地方,那裡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鄰舍。」Billie補充:「都市人很冷漠,見到人連打招呼和微笑都會省略掉,但其實真的不要怕,可以主動踏出第一步。」以自己擅長的方式,主動走進社區,即使是微小的舉動,也足以溫暖連結彼此的心。

 

/ Text : Sammi
/ Photo : Nick Lu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