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之後 浪浪最後的守護者

//【070期 FEATURE】

 

 

「小時候人們住在公屋,都是打開門讓家人和鄰居通屋走,但現代人卻會對人『落閘』,對動物的心態也是如此;希望人類可以帶一份同理心,尊重不同的生命。」

— 「浪浪送行者」創辦人 阿峰

 

「人類比較聰明一點,但其實我們跟貓狗一樣都是動物,大家都有責任善待動物;常說要愛惜花草樹木,那更何況是貓狗?」

— 「浪浪送行者」義工 Nic

 

「即使難過,仍想幫浪浪走畢最後一程,讓牠們帶著名字,開開心心地走上彩虹橋。」

— 「浪浪送行者」義工 Karmen

 

「貓貓走啦,返屋企啦。」公路上每天都有流浪動物(浪浪)在車輪下往生。曾目睹浪浪被輾至血肉模糊卻無人處理,健身教練阿峰和太太自發成立義工組織「浪浪送行者」,24小時候命,每當接到求助電話,便組織義工驅車到現場撿走浪浪屍體,再送到寵物善終公司進行火化,讓浪浪有尊嚴地走畢生命中的最後一程。

 

狗相伴成長 以送行表達對浪浪的愛

於寮屋長大的阿峰,成長期間身邊都有狗狗相伴,「不少鄰舍均有飼養狗隻,所以小時候身邊有好多狗,牠們都是通山跑的,我仍記得自己兩歲時拍過一張照片,是摸著狗狗的耳朵笑得很開心;跟牠們相處過就會有感情,對動物也算是有種情意結。」阿峰一直希望幫助流浪動物,但礙於自己家中空間和資源有限而未能幫忙暫託,現時改為協助往生浪浪走畢牠們生命的最後一程,也成為他表達對浪浪關懷與愛的最佳途徑。

約兩年前,阿峰駕車途經新田公路,於快線上發現了一隻狗,由於未能確認狗隻狀態,阿峰便兜路把車駛回去查看,發現狗狗已經身亡,便隨即把狗狗移到路邊石壆,以防再有車輾過其屍體,及後再聯絡動物義工組織將狗狗屍體帶走。未料兩日後,阿峰再於元朗公路發現一具貓屍,他同樣通知義工處理。這次經歷令阿峰發現自己不懼怕接觸屍體,因而加入了義工組織,幫忙接走於公路上不幸遇到交通意外往生的浪浪。

自去年一月創立「浪浪送行者」後,阿峰和義工的電單車和私家車尾箱內,全放滿了收拾屍體的所需物資,24小時候命,當接到求助電話便可立即驅車出發。「有時等人來接走動物要等上兩三天,自己都當過求助人,很明白那種焦急的心情,我們不想人等,所以才會24小時候命。」

組織至今已有逾100位義工,從事文職的Nic和家庭主婦Karmen便是其中兩位要員。同樣因成長期間有寵物相伴,Nic和Karmen均對動物抱有深厚感情。加入「浪浪送行者」後,居住元朗的Nic每逢工餘時間便會「on call」待命,阿峰打趣說:「整個錦田都是他負責的。」Nic分享,曾有一晚連續接到三宗求助,「接完一隻,又再有一隻在錦田,之後又再有,來來回回花了近4小時處理。」Karmen解釋,義工到場後,都會先將動物屍體移至路壆,及後再以濕紙巾、漂白水簡單清潔屍體,並將肢體拼湊回原來貓或狗的形狀;假如屍體被輾得嚴重破爛,義工便會以往生布包裹,並為牠們取名。所有屍體被接走後,都會交由阿峰太太逐一縫合好,再送往寵物善終公司進行火化。

 

成為浪浪的家人 讓牠們快樂地踏上彩虹橋

浪浪送行者成立首月已接到逾70隻往生浪浪,翌月數字更破百,單日高峰曾接到13宗求助,「曾經有一晚連續有三宗個案,本來做好一單,回家洗了澡、換了衫,電話又響,最終那晚換了好幾次衣服。」浪浪送行者每次行動都是由義工自行「出車」,當中阿峰遇過路程相隔最遠的一次,是在大棠處理好求助後再出發到灣仔。成為動物義工後,阿峰、Nic和Karmen亦發現流浪動物數目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每天在公路中離世的數字更是超乎預期。Karmen坦言,起初見到浪浪屍體難免會感到難受,「會吃不下飯,整天都是那個畫面。」她深刻一次,撿起往生貓貓的肢體後,其頭部隨即在她手上碎開,「那個感覺是好難忘記的,特別是自己又有養貓,感受自然特別深。」

雖然難過,一班義工仍堅守崗位,為毛孩付出,「就當是幫牠們走畢最後一程,可以有個名字,開開心心地去彩虹橋。」Nic補充:「其實牠們也不想流浪,只能怪社會上沒有足夠的福利給牠們;浪浪的一生已過得很困難,有時三餐不繼,可能牠們只是想過馬路找食物,卻不幸死於非命,其實好可憐。如果牠們死後還要不停在路上被無數車輛輾壓,甚至當垃圾掉去,相信有良心的人我都會感到心痛。」Nic認為,浪浪一生沒有家人,由義工接牠的那刻起,他們就是浪浪的家人。而每次到場接往生浪浪時,Nic和Karmen都會在心裡呢喃:「貓貓走啦,返屋企啦。」像是讓往生浪浪知道,牠們並不是孤單的離開。

 

浪浪也是鄰居 帶著一份同理心 尊重不同生命

懷著一顆幫助動物的心,走到公路上接往生浪浪,義工卻仍會聽到一些質疑的聲音。「曾有一位女士拖著狗路過,見到我在執撿動物屍體,竟說:『撿來做咩呀,都已經死了。』聽到都會好生氣。」阿峰說,現時仍有不少人對貓狗的印象負面,「很多家長拖著孩子經過見到有狗就會叫孩子別走近,『牠們很髒的』、『牠們會咬人的』。」但在阿峰、Nic和Karmen心中,貓狗從來都不是兇惡的猛獸,反而是如朋友、如鄰舍般存在,「小時候人們住在公屋,都是打開門讓家人和鄰居通屋走,但現代人卻會對人『落閘』,對動物的心態也是如此。」

阿峰分享,他曾在新田一個貨倉附近發現一群流浪狗,該批流浪狗走近阿峰和同行的人,嗅嗅他們的氣味,之後便友善地擺尾離開,「變成浪浪牠們都不想,沒理由因為牠沒洗澡就覺得牠有問題,在牠們的世界裡可能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洗澡,牠們只知道想玩、想吃東西,你都要從牠們的角度去看。」阿峰希望,人類可以帶著一份同理心,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命。

 

以能力所及的方式 為自己著緊的事情出力

跟某些家長的想法不同,Karmen不但會駕著家庭車四出接往生浪浪,偶爾還會帶著兒子到現場,讓他們幫忙用濕紙巾清潔動物屍體。對此,Karmen並不覺得忌諱,孩子看見往生動物亦沒有覺得害怕,反而會跟Karmen說「貓貓好得意」,甚至覺得當義工可以幫助動物,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隨著愈來愈多義工加入、走訪的地區愈來愈多,阿峰和一班義工亦漸漸與社區和其他同樣在為動物出力的組織連結起來,「當有往生浪浪,他們會轉介給我們處理,反之我們又會跟他們聯繫。」彷彿組成了一個強大的網絡。阿峰坦言,能得到一群有著同樣信念、純粹想為動物好的義工,絕對是成立「浪浪送行者」以來的最大得著,「愈來愈多人加入,也代表我們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想法和信念。」

流浪動物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擦身而過,「人類比較聰明一點,但其實我們跟貓狗一樣都是動物,大家都有責任善待動物;常說要愛惜花草樹木,那更何況是貓狗?」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關顧和愛惜四周的人、事、物,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 Text : Sammi
/ Photo : Harry Long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