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故事 留住城市最後光影

//【068期 FEATURE】

 

 

「多看一點這個世界,可能是旅行,可能是看書, 只要認識多了,
回望自己的成長地時, 就會有不一樣的反思,或者會明白更多珍貴的地方。」

   ─「活現香港」執行董事  Olivia

 

「找個伴陪你去遊走吧! 有人在身邊跟你分享沿途風景和經歷, 那種快樂是會加倍的。」

— 香港青年大使 陳思盈

 

「你在這裡成長,又是否真正認識這地的文化歷史?
因為讀歷史,令我覺得自己有種社會責任, 要好好地保留這地的故事與建築。」

— 香港青年大使 陳兆權

 

 

疫情爆發至今,我們的生活經歷了幾個階段。由停擺到學習共存,在看似停頓的世界裡發掘新宇宙,才令人意識到原來生活有著意想不到的機會與可能。主打本地深度遊的本地文化企業「活現香港」,疫情下將實體導賞團轉型為網上虛擬導賞團,導遊拿著手機和穩定器在街頭巷弄穿插,一邊直播,一邊解說地方故事,打破實體團的人數限制,帶領更多港人認識本地文化。 成立於2013年的「活現香港」,以說故事形式帶領參加者走入社區,認識該區歷史文化,繼而提升城市人對保育歷史建築的意識。現為「活現香港」執行董事的Olivia,起初在網上發現「活現香港」正開辦本地旅行團,網站顯示「深水埗團」仍在籌備中。同樣從事旅遊行業、成長於深水埗的Olivia,頓時冒起參與籌備 「深水埗團」的念頭,便自告奮勇寫電郵到「活現香港」,表明自己可以義務幫忙規劃路線和帶團。至2015年,Olivia辭去原來工作,正式加入團隊,投身導賞行業之中。

 

 

以自身興趣為導賞定調 深入灣仔神秘之境

「必須說不是每一個區都有一樣好的體驗。」Olivia解釋,團隊帶領導賞團時,會以特定主題或以故事導入,前期準備除了在網上找地方史料外,還要到實地考察。Olivia曾帶領的導賞團,主題由電影到鬼故都有,她分享,所有主題和方向,都是由團隊成員根據他們的個人興趣和品味定調,再透過反覆的資料搜集、路線設計和試行體驗,拼湊成一條完整的路線。其中Olivia最愛灣仔鬼故團,「每行10步就有一個新景點,不斷有驚喜。」 灣仔鬼故團由太古廣場第三期起步,第一個景點為 「大佛口」。Olivia稍稍壓低聲線,以神秘的語調解說:「這裡有一個祭幽靈的三角,分別是一個土地公和 兩套佛像,由於二戰時期這裡是一個防空洞,有傳聞說,這裡曾經有炸彈掉下來炸死了人。」Olivia從神怪語調走出來,續分享說,不少在附近居住或上班的人都沒留意到原來此處一直擺有佛像。離開太古廣場三期,走入灣仔船街的南固臺,Olivia再次說故事:「過去曾經有新聞報道,說有一班在酒吧街醉酒的人士,走上來南固臺時撞鬼!我們來幻想一下他們走佬時走樓梯的情況!」歷史建築配合故事與幻想,化成了活生生的景象,「我最希望參加者會覺得有驚喜、會笑下,整個團這麼多資料,可能數星期後他們便會忘記了,但都希望他們至少記得一樣東西可以帶走。」

 

用看世界的視野 回望我城

踏入2020年,旅遊業受疫情影響而步入嚴冬。各地封關之際,「活現香港」將實體導賞轉型為虛擬導賞,由導遊拿著電話,走進社區直播講解,參加者安坐家中也能認識城市故事。雖然缺少了與參加者的現場交流及直接反應,但虛擬導賞能打破實體團的人數限制,將內容推至更廣,受眾由青年、成人到退休人士都有。團隊更獲邀走入博物館作虛擬導賞,並加插與館長對話環節,「可以讓人看到平時看不到的東西。」

帶過世界各地旅客在18區遊走,認識這地的歷史故事,Olivia卻認為,城內最值得探索的地方,是每個人自己的根,「從自己或家人成長的地方出發探索,這是一種歷史尋根,也是找回自己的故事、建構屬於你和 地區的歸屬感。」Olivia回溯自己熱愛此城的緣由,是從外地回流返港的時刻,「人們常常說出國之後,就好像戴了一副新眼鏡回望自己的城市。」Olivia同樣獲得這副新眼鏡,戴上去、回望自己的成長地深水埗,才懂其珍貴。「以前日日見不覺得稀奇,但出國後才知深水埗是一個很珍貴的地方,在一小塊空間裡頭可以滿足到你的生活所需,一個如此『organic』、很有活力的地方,世界其他地方不多見。」Olivia認為,認識世界後會令人有多一個思考角度,從反差與對比之中,可以體會到香港的獨特之處,「例如東京街頭和香港街頭已經有不同;多看世界,不一定要旅行,可能是看書、看新聞,有這樣的一些反思,就會發現,原來香港都幾有趣。」

 

發現意想不到的事

導賞以外,Olivia自去年起成為由青協及旅遊事務署主辦的「香港青年大使計劃」培訓導師之一,為青年提供導賞工作坊,分享導賞技巧及說故事的要點,香港青年大使陳思盈和陳兆權(Marco)也是芸芸學生之一。在大學主修歷史系的Marco,經老師推薦加入計劃。熱衷於本地歷史文化的他,期望透過計劃認識到不同的人、事、物,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觸覺,成為世界公民。而至今已加入計劃六年的思盈,則期望從中認識社區,並將知識教育下一代,「我們有責任、有必要讓他們認識這個地方。」

疫情緣故,原本會駐守不同旅遊景點為旅客講解的香港青年大使,也要將導賞工作轉戰網上,舉行一場場的Zoom導賞團。思盈和Marco坦言,是受到Olivia的工作坊啟發,而初嘗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一個地方。他們選上灣仔區作導賞,由Marco飾演一位在灣仔長大的老人,並從他口中敍述避風塘、馬場和怡和午炮的歷史故事。Marco和思盈均說,在籌備導賞時,怡和午炮為他們帶來最大驚喜。位於銅鑼灣避風塘的怡和午炮,相傳於1850年一位怡和洋行總經理從英國返港時,員工鳴放廿一響禮炮迎接,惹來英國海軍不滿,因而被罰每天鳴炮報時。此習俗傳流至今,現時每天正午12時,怡和午炮都會有炮手鳴炮報時。「我們實地去考察時才知道原來有不少人會專程去看鳴炮!」思盈分享,為了搜集資料,她上前跟炮手做了一個簡短訪問,才了解到炮手的來歷和背景,以及與網上說法的出入。

 

捉緊最後光影 留住城市記憶

文化導賞的其中一個價值是保育。假如歷史建築終將消失,至少還能透過導賞,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作為一個歷史人,我會覺得自己有種社會責任,要好好地保留這地的故事與建築。」眼見近年不少歷史建築面臨拆卸命運,Marco坦言感到「心悒」,「細個會覺得舊建築沒意思,不明白為何留下來,到大個才知道,那是一個社區記憶、社區根本,很想香港人知道這樣東西,令香港不再只得片面的速食文化。」

Olivia認為,深度探索的定義人人不同,「好像我,不是因為在深水埗成長,都不會理她的歷史,但當你知多了,就會想問深一層、問得更critical。」城是客觀而被動的存在,她不像主動跟你談起陳年往事的老人,唯有我們主動發問、任好奇心驅使前行,才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以及了解到這城的底蘊。

 

/ Text : Sammi
/ Photo : Nick Lui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