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壇不會死

//【066期 好文青 · 空間】

 

 

在燈光昏暗的展覽後台,陳詠謙拿出一疊單行紙,每張紙上都有著淺色而又潦草的字跡。翻找片刻後,他抽出一張畫有一座山的單行紙,這便是廣東歌《高山低谷》的誕生地。廣東歌的盛與衰,背後都有一群懷著赤子之心,期待遇到知音的音樂人。

 

盡力呼吸

比起香港樂壇80年代的輝煌時期,近十年來的新生代香港歌手用盡力氣要撕掉「樂壇已死」的標籤。「過去六七年的樂壇生態是不健康的。」著名音樂人陳詠謙說。在缺乏資源、表演平台、觀眾支持和疫情的影響下,不少音樂人變得意興闌珊,「我自己都考慮過轉行,但做音樂實在太好了,透過音樂找到有共同語言、共同想法的人,不是每一種媒介都可以做到。」直至近兩年香港出現一陣「鏡潮」,本地對廣東歌的熱情捲土重來,彷彿為默默支撐著的音樂人注入一支強心針。

今年一連六日的Mirror演唱會令九展Star Hall人潮湧湧,這般狂熱的「追星」現象在香港樂壇可稱得上是「久違了」。過去十年,香港歌手只能在單一片土壤上爭奪養分,除了傳統電視頻道的劇集片尾曲能成功「入屋」外,在主流媒體以外的音樂和歌手,就好像因為缺少養分而在冷清的樂壇裡枯死。隨著近年主流媒體出現更多選擇,一片片新土壤成功孕育出撼動樂壇的幼苗,重新定義香港樂壇。

 

廣東歌的溫度

「廣東歌」成為了時下最流行的關鍵字,由陳詠謙策展的《廣東歌101》展覽引起不少關注。整個展覽的設計強調音樂的無限可能與傳遞。每一塊展板上展示了不同音樂人和歌手推薦的廣東歌,整個展期將會展出100首推薦曲目,參觀者可以透過將銀珠投入下方的透明箱,選出心水廣東歌。展板前有人與同行者熱烈討論;有人帶著耳機、腳下輕輕踏著音樂節拍;有人仔細閱讀推薦人說的一字一句。「這個城市太缺乏溝通。」陳詠謙分享,投票設計旨在讓觀眾知道有多少人與自己志趣相投,在投入銀珠的瞬間,與陌生的知音人相認。這大概也是陳詠謙口中音樂的「好」,毋需直接溝通,卻能透過音樂的共鳴互相了解。

隔開展板的玻璃櫃裡,放置了一份份創作手稿、黑膠唱片、樣本唱片 (demo)等對音樂人極具意義的展品。其中一支金色的咪高峰明顯有一些歲月的痕跡,連接處圍上了幾層透明膠紙,旁邊一塊木板上手寫了這支咪高峰的來歷,原來是衛蘭的練習「伙伴」。這些以手寫木板形式呈現的說明和展品,都是出自陳詠謙的巧思,「這個世界愈來愈虛擬、數碼化,我想實在地呈現一首歌。讓觀眾感受到廣東歌的溫度。」每當陳詠謙看到有人因本地音樂而情緒有所躍動時,他也會有所牽動,「即使不是自己創作的,不是自己年代的廣東歌,也令我覺得入行是值得的。」這次展覽的迴響也讓他收穫這種滿足感。

 

樂壇新土壤

廣東歌重新走進香港人的生活,被視為香港珍貴的文化資產,香港人對廣東話的熱愛便是其中一個原因。不過在香港,投身音樂行業未必被視為最好的選擇,「做音樂不一定令到你物質富有,但一定會令到你精神富有。」這也是一直支持陳詠謙捱過放棄念頭的動力。以往樂壇氣氛不理想,令音樂人意志消沉,但當下逐漸肥沃的土壤可以吸引更多有才華的人一同深耕,孕育出更多好音樂。他相信,只要有人耕種,香港樂壇定能不斷生長,「打破地域界線,重新變得耀眼,讓更多人看見香港有出色的音樂。」或許待某天收成之日到來時,廣東歌就會如姜濤所言—「再次成為亞洲第一。」   

 

/107% production team:  Crystal · Manda · 阿飯 · 樂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