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行多步 愛惜香城一草一木

//【065期 FEATURE】

 

 

「我們或許很難一下子由0做到100,
但慢慢地做,逐少地改變自己,50分也是進步。」

   ─ Mirror   楊樂文 Lokman

 

「行山同時實踐環保,其實是舉手之勞。
未必每一個人都會做,但至少你踏出了第一步。」

   ─ Mirror   王智德 Alton

 

疫情下不少人湧至山野行山,卻隨手遺下大量垃圾破壞了自然環境。當大家都以為污染問題「too hot to handle」之際,本地男子組合Mirror成員楊樂文(Lokman)和王智德 (Alton)卻堅定不移地深信:「行山同時實踐環保,其實是舉手之勞。」就這樣,一個初春的早上,清爽的涼風伴隨著始起彼落的歡笑聲,二人身體力行跟隨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的青年,來到油塘魔鬼山清潔山頭,將環保元素加入運動,抱著一人行多步的信念,就如Mirror一曲《Ignited》,焫著每一位山友—「焫焫焫焫焫焫著!」

 

 

 

延續運動好習慣
走進山林 驚喜處處

魔鬼山又稱為「炮台山」,地點鄰近市區,一街之隔就是油塘的民居,是熱門山徑之一。邊行山邊執垃圾,要準備的工具比相像中簡單:手套、垃圾袋、鉗子。兩位好動的大男孩Lokman和Alton,早已在起點整裝待發。 從小熱愛足球和跑步的Alton,曾經是一名「山系男孩」,「我在中學時期行山的頻率比現在多,狂熱的程度是會自行購置很多行山及露營用品,行山順便露營。」不過因為露營用具老化和破損,加上欠缺行山的伙伴,Alton慢慢擱置了這個興趣,專注寄情在演藝事業。反倒Lokman則是近年才真正建立行山興趣,而促成這個興趣,正是令人喘息不了的疫情,「與其宅在家中發呆,便想起不如去行山,看看山水美景,呼吸一下新鮮空氣。」Lokman維持一個月行兩次山的習慣,在山上盡情地放鬆,也提醒在地上抗疫的自己不忘運動。

隨社區體育部的青年踏足魔鬼山,Lokman和Alton沿路邊行邊清理垃圾,膠樽、汽水罐、煙頭俯拾皆是,紙巾和外賣飯盒亦屢見不鮮。在清理垃圾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垃圾,「最過分是看到一塊已使用過的衞生巾被丟棄在山林裡,夾起它時我心裡不禁反問:為甚麼這件垃圾會在大自然出現呢?平時去洗手間,相信大家會將之棄置在垃圾桶內,那麼為何走入山頭裡,就會把它隨手丟掉?」Lokman大感不解,為甚麼日常的習慣,上到山野就會完全忘記了,是因為貪一時之快,還是與自然環境失去連繫,只懂消耗與破壞,忽略了珍惜大自然?

 

穿梭於碉堡及炮台間 探索行山的另類意義

高222米的魔鬼山,團隊不消一小時就到達山頂。山頂兩邊的景致大有不同,一邊是看不見盡頭的將軍澳海平線,另一邊是高樓林立的維多利亞港。山頂上還有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碉堡,穿梭在碉堡及炮台間,探索珍貴的文物古蹟,摸摸石上受年月沖刷的痕跡,成為團隊在魔鬼山頂的深刻感受。站在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氣息交融的山頂上,Lokman和Alton手執的垃圾袋,由在山腳時的空無一物,變成幾乎盛滿。

「一開始看到垃圾袋這麼大個,心想應該用不著吧。但原來最終也用了大半個。我想如果真的要專注地清理,一天絕對不能完成,因為垃圾數量真的太多了,不止數量多,就連款式都很多。」Lokman認真地分享。此話不誇張,團隊在沿路拾級而上時,的確看見不少 不屬於大自然的廢棄物擱在草叢,就連山頂的古蹟內也堆滿垃圾。Lokman和Alton在強風吹彿下默默清理,正在做晨操的姨姨見狀也不禁搭訕:「山上太多垃圾,很多遊人都有意無意亂掉垃圾,看見你們這班後生仔如此有心,晨早上山執垃圾,實在好難得。」

 

 

敢於表達 敢於學習
以行動感染同行者

愛惜這座城的一草一木,需要以行動實踐,感染更多伙伴同行。對Alton而言,行山是一個與朋友聯誼、一起共同闖蕩歷練的運動。「一班人去行山,是連繫朋友的好時機。不過總有些人對保護環境的意識沒有那麼高,我總會不厭其煩地去提醒。不要先假設對方不明白,也不要假設對方不會聽,如果你自己先下了前設,情況就永遠不會改變。」要改變對方的想法並不容易,但朋輩的影響力和推動力,總比想像中大。「行山同時實踐環保,其實是舉手之勞。未必每一個人都會做,但至少你踏出了第一步。」

Alton和Lokman樂此不疲地分享「山野無痕」的概念與方法,例如行山或露營前,預先整理食物包裝,避免將垃圾帶到自然環境,「最理想當然可用盒子把食物盛好,食完不會產生垃圾,盡做吧!」愛護大自然,絕對不 止於「自己垃圾自己帶走」。Lokman會帶備容量較大的水樽,方便之餘亦可減少使用即棄塑膠。而在過往的山林體驗中,他卻發現一些小習慣,原來與愛護自然也有莫大關聯,「可能因為跳舞的緣故,我和朋友以前很喜歡在行山時聽歌,但後來發現,音樂或會影響寧靜的環境,以及其他共同享用環境的遊人及動物。」

「首先就是負自己責任,再替其他人完成他們的責任。就像今日一樣,四個人執垃圾的力量,總比一個人多,如果每一個人都參與,又比四個人的力量更強大。」Alton認為只要每人安守自己的本分,又不介意替別人多做一點,問題就能迎刃而解。Lokman分享,保護環境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素養,當使用者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擔當保護者的角色,「地球就像一件機 器,機器用久了便會因為耗損而要維修。我們或許很 難一下子由0做到100,但慢慢地做,逐少地改變自己,50分也是進步。」倘若每人在棄置垃圾前都停一停,諗一諗,我們或許不用再行山清理山頭,只顧專注欣賞眼前的美景就好了。

 

  

 

Lokman、Alton與團隊徐徐下山,收穫的不止有手中的一大袋垃圾,而是一份更堅定的信念—當走進山野成為疫情常態,若一人行多步,定可為平凡的運動項目增添一份獨特意義。

 

 

/ Text : 青蛙
/ Photo : 林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