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 好好生活-本是同根生

//【064期 放綠 · 空間】

 

一進入室內,沒有被想像中的謎樣機器群築起的霧籠罩,而經精心挑選的酒樽、擺放著的兩部公路單車、米色牆上的台灣植物圖鑑,都扎實地告訴著到訪者:這是個生活的空間。然而,雪櫃面的染色彩磁貼、櫥櫃上的隔熱杯,以致推門進來前閘口的「GAAU UP1」門牌,都東拼西湊著這個空間的另一個故事。環保組織「GAAU UP1」創辦人阿朱從拼布軟椅上站起,迎接我們。「這是用五號膠再造的,而我用了注塑機製作了這個隔熱杯。」他指著雲石彩色磁貼分享道,原來工作室就在隔壁。

2019年4月,他隻身一人背著兩個典型沙發客背包,來到了荷蘭愛因荷芬的一個舊汽車回收工場。經歷八個月時間,阿朱鍛練了一雙造機器的手與愛護環境先行的腦袋,期間更遇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住在一條如假包換的地球村。睡在租金親民的「反非法佔有區」(Anti-Squat House),每日三餐都是無奶蛋的全素,而往返工場就靠一雙腿、一部二手單車和荷蘭聞名規劃完善的單車徑。

 

這段異國歷險,是怎樣發生的?

時間回到2016年,阿朱作為建築設計畢業生,透過自由身接展覽工作賺取了第一桶金,正苦惱於如何用得合宜,便於網上遇上荷蘭工業設計師Dave Hakkens的「Precious Plastic」計劃—他把自行研發的碎膠機製作藍圖放上網,願景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製造自己的塑膠升級再造機。「我見香港無人做,就第一個把這個想法搬來香港。現在回想是有點英雄主義式。」他笑著說道。但憑著這股衝勁,他闖出了一條沒有甚麼人走的路—屬於他自己的環保路。製作碎膠機時終日與膠為伴,漸漸令他體會到塑膠污染的真實。

 

學習—生活

阿朱於是在2017年成立塑膠升級再造組織「GAAU UP1」,運用創意創作不同碎膠機器,把環保概念帶進學校,亦試過與學生製作由膠樽作浮力的木筏,於大尾督一帶水域「試玩」;2018年獲社創計劃資助到烏克蘭交流,學習製造板材機和手動碎膠機,更參與當地嘉年華和小孩按顏色分膠造創作,並把兩種升級塑膠機的設計概念帶回香港改良及製作。後來阿朱更毅然到荷蘭跟隨Dave Hakkens參與策展工作,實驗及研發更合用的機器與更有趣的裝置藝術。

 

靠回收就能解決塑膠問題?

今天阿朱的身影出現在元朗的一所工廈內,正因為如他而言:「希望香港仍有人做塑膠升級再造。」然而,付出的背後未必有收穫。他曾發現許多市民仍抱有「被服務」的心態:「覺得不懂得分幾號膠,就要求義工們幫忙,『唔係我就扔入垃圾筒!』」面對這樣的態度,他也覺得很「谷氣」。「很多人對環保的想像仍然留在 『只要回收了就沒問題』,但其實從沿頭減廢才能從根本解決膠所導致的環境問題⋯⋯香港有關回收的討論中,重點不再是Education,而是Execution。」

最後問及在眾多機器之中最喜愛的一部,他不假思索:單車碎膠機。

「我製造的很多裝置都有轆,為的是把裝置帶上街頭,因為最好的教育來自體驗。」

在香港、烏克蘭與荷蘭的例子都告訴我們,減廢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保持對生活的觸覺與實行愛護環境的生活模式,很可能並不是兩件事。

 

/ 106% production team:  Alis · Charmaine · KaiKai · Nata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