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作延續茶記生命

//【064期 好文青 · 空間】

 

 

崔氏兄弟自2014年創作「奶茶通俗學」,用漫畫勾勒茶記美食。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奶茶作為出發點,「奶茶在小時候是禁忌飲品,中學開始上癮,在七年的創作過程中,奶茶成為代表香港的文化載體。」不論冰室或茶餐廳,有奶茶的地方就有崔氏兄弟,「有奶茶飲的地方,我們就去。」

 

 

土地問題下的「奢侈」空間社區與茶記

「奶茶通俗學」風格多變,「像茶餐廳應付不同客人的需要。」他們的創作包含文字和插畫,去年更推出動畫,讓喜歡不同媒介的讀者選擇。「唯一不變的是幽默感,讓讀者輕鬆一下,有時玩黑色幽默、有時放負。」弟弟阿朗分享,創作人情緒容易被影響,生活的社會是創作的土壤,「靈感來自社會事件或者社區變化。」他們筆下的店舖主要是歷史悠久、家庭式經營的茶記,希望為老店留下歷史的身影。平日留意不同媒體的報道和粉絲留言,他們會帶備相機和錄音筆落區,以神秘食客身分光顧小店。除了上網搜集資料,還會和師傅、食客交流,強調求真精神,務求記錄盡善盡美。

漫畫有兩段俗稱「食評」的內容,第一段描述走訪社區時遇到的人和事。「與其說是關於味道的旅程,我認為更是社區的旅程,茶記服務社區,食客源於社區。客人的類型可直接影響茶記的味道。如果該區多老人家,茶味會淡些,因為太濃的茶,老人家會睡不著;如果多白領,假設是中上環一帶,打工仔每日上班不夠精神,一杯濃茶就可提神。你可以說是度身訂造的人情味,機器取替不了。」哥哥阿曦分享道。可惜這些茶記愈來愈少,超過一半被記錄的小店已經結業。

 

香港人的茶記文化

不論居住在哪一區,一定有茶記在附近。阿曦直言,茶記是每個香港人的回憶,「對我們來說是安之所在,一個讓我們覺得舒服的空間。」疫情之前,食客拼桌吃飯,不介意被陌生人看見狼吞虎嚥的食相,「我認為很有趣,搭枱文化是香港人的身分認同。」阿朗笑著補充,「白領和地盤工人同桌吃飯,可能都是吃豆腐火腩飯,互相點頭微笑,發現大家都是知音。」

「茶記是一個找到很多故事的地方。」兩兄弟嘆息去年至今小店面臨結業潮,「永遠敵不過歷史洪流,你想記錄他們,他們不會等你記錄。我們不想只在倒閉時,才吃最後一口西多士、喝最後一口奶茶。」他們反感仿照懷舊裝潢的新店,「一個堆砌出來的情懷永遠不及原汁原味。等於刪除原本的香港,重新建造新香港,告訴你這是香港。」阿朗直指這是「消費」茶記文化。

 

透過創作注入新文化

崔氏兄弟以創作人自居,直言在香港創作非常困難和辛苦。挑戰在於遇到想法不同的客戶,需要說服他們,在配合之餘也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阿曦坦言,他們堅持自己的風骨,「沒有熱誠必然離開這行,但我們內心那團火一直燃燒。」從創作的第一年已開始感受到使命感,今年「奶茶通俗學」迎來第七個年頭,阿曦指愈玩愈好玩。「奶茶通俗學」不但記錄茶記的痕跡,更是凸顯他們對城市的愛、對生命的熱愛。崔氏兄弟認為,創作人最重要是留低生命足跡,「創作人生命盡頭剩下的是創作本身,留下的是一種精神。」

 

/106% production team:  Anita · Bonnie · Waiyi · 鍾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