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原始 簡約是美

//【063期 FEATURE】

 

 

「我們不是要一小部分人很極端地實踐環保,而是每一個人都願意踏出一小步,守護我們的地方。」

  ─  Ella  零包裝商店「The Bulk Shop」創辦人

 

「無包裝生活,並不是困難或昂貴的事。裸買不只是一個潮流,而是一個行動,我們希望把它變成新潮流。」

  ─ Margot  零包裝商店「The Bulk Shop」創辦人

 

 

「又到聖誕!」迎來普天同慶的節日,「過度包裝」的情況卻比比皆是,零廢購物風氣似乎仍未成氣候,卻原來已在社區裡慢慢植根發芽。在縱橫交錯的舊式商場格局,大埔翠屏商場裡頭盡是中醫藥館、美甲店、補習社等小店,再走深入點始發現有間寫著「The Bulk Shop」的零包裝小店,探頭一看,不足100呎的店面雖小,但貨品種類應有盡有,日用品、洗滌用具、食品等琳琅滿目,整齊地排列著,全採用無包裝購物形式,把許多人感覺高端、難以親近的「裸買」(shop naked)概念,化成社區裡的生活日常。

 

 

然後 就沒有然後

同是大埔街坊的外籍老師Margot和Ella,二人在大埔結緣。Margot在八年前移居到香港,居住在大埔區,Ella則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小在大埔社區裡成長,就算婚後也選擇住在大埔。Margot說香港給她的印象,是很摩登及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很快、很急,連小朋友的教學也非常講求速度,與她的家鄉紐西蘭分別很大。「紐西蘭很注重小時候的戶外自然教育,小孩子會花很多時間探索大自然,讓孩子與大自然共處,看看動物的走動,嗅嗅植物的氣味,建立珍惜保護環境的概念。」

已是三子之母、同時亦是學前教育老師的Ella也點頭認同:「我的兒子在學校裡會學習環保,逢星期一是無飲管日,但欠解釋和連貫性,其實這麼有意義的事,天天做也不妨。還有配對回收筒顏色的功課,選對了老師會剔,錯了就改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教科書上所教的就只有一些概念,並無實踐空間,Ella語帶可惜,總覺得可以多做點事。Margot和Ella經常與學生談到環境污染,可是眼見師生在日常生活中,即使連基本的垃圾分類,也甚少實踐,她們有感本地對環保教育只是流於空談。Margot分享,每天在學校裡看見許多同事叫外賣,當中已產生了數百年無法分解的塑膠。「在疫情期間,每個人都因怕感染病毒而買外賣,但會帶自己容器的卻少之又少。我們能不能為環境做多一步?這不該只是一個書本上的課題。」

 

 

走進平民商場
將環保變成平凡日常 不再頻撲

Margot曾經為即棄密實袋而瘋狂,覺得既好看、款式多,每次看到都必定購買。直至一天,有朋友送她一個蜂蠟保鮮袋,她便開始想:「既然密實袋有替代品,那其他即棄用品呢?」Ella則為了下一代,慢慢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而無包裝購物,成為了Margot和Ella的生活習慣。

Ella向我們羅列買餸前先準備的物品:環保袋、大膠盒、小膠桶……但走到街市又有另一個挑戰,「菜販動作很快,很有效率,你必須要在他將食物放入膠袋前說不要袋,才算完成任務。」Margot注意到超級市場裡,有很多食品都已預先包裝,尤其是水果和蔬菜,「我最愛的食物是生菜,但最近我不太常買,因為不論到哪裡,都總是一個個紮好了,而那些膠袋都是不必要的。」於是她們四處尋找零包裝商店,但這類裸買店舖大多座落在西貢和港島區,每次從大埔出發,就像一次小冒險一樣。這樣的經歷使她們忽發奇想:「香港人都會在自己的小社區聚腳及生活,我們卻為何每次也要長途跋涉,到別區光顧零包裝商店?而我們所生活的大埔區不能有一間嗎?我們兩個都是老師,疫情下學生不用上學,於是我們便多了時間,著手構思開設零包裝商店。」她們討論了良久,終於決定在今年六月開店,成為區內第一間零包裝商店。

「在這段時間選擇開業,是個困難的決定,但若果再遲疑,我們也許會失去了那團火,還是先做吧!」Ella的口罩遮蓋不住她的興奮和滿足,在苦惱各項新店的細節時,她們認識了本地其他裸買商店負責人,組成「零廢物聯盟」,互相交換商業秘密,「他們很願意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營商之道,就算我們在經營同一類型的店舖,因為大家都有減少廢物的共同目標而互相幫助。」Margot坦言,她們選擇落戶在區內一個平民商場,除了因為租金較相宜,亦因為這裡夠「貼地」。「無包裝生活,並不是困難或昂貴的事。裸買不只是一個潮流,而是一個行動,我們希望把它變成新潮流。現時還有很多人覺得裸買商店很特別,但它不是為了有錢人而設,如果有人願意走出一小步,便可影響更多人動員去做。」


 

一小步的影響力

店裡每件商品,都是經二人親自試過,覺得好用、無害才能上貨架。為了大力推廣本土手藝和產品,另一邊廂減少運輸所帶來的碳排放,小店大部分都是本地產品,例如來自西貢的香薰蠟燭、天水圍的手工肥皂、止汗劑。客人前來購物,需要帶備自己的容器,如沒有容器,商店亦有玻璃樽可借用,也有網袋、環保袋等用品選購。

開店到現在只有半年,但與其他人所建立的關係,足夠她們記在心裡一輩子。有她們的學生,牽著父母到訪店內,學生拿著量杯磅重量,然後下星期變成父母因著認同她們的想法而獨自到來。有年紀老邁的雙老說是奉子女之命,掏出一個皺巴巴的紅色膠袋來購物,請她們介紹貨物和選購方法。「我們的店很小,根本放不到供應商的批發貨量,我們試著向供應商解釋營運理念,他們准許我們只拿小量貨試水溫,又親自送貨上來,希望可以支持一下我們。」Ella不能忘記大埔街坊的熱情,起初店內的所有文字都只有英文版本,但有網民將小店專頁放到網上群組,「之後就有人跟我們說,願意無條件為我們將專頁內容翻譯成中文,我們非常喜出望外。」貨架上的中文字,也是由不同顧客所寫的,她們賣理念,也收到滿滿的人情味。「我們最希望大家拿著幾個空空的器皿到街上購物,不一定要來我們這裡,而是將祼買,發展成一個新潮流。」

 

/ Text : 青蛙 
/ Photo:Tsang Hin Chung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