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 愛地球 嚐一口有機原味道

//【063期 FEATURE】

 

 

「我們就像農夫,播種在參加者的心。」

  ─   李善琦  香港青年協會有機農莊 活動參加者及項目主任

 

「全球氣候暖化下,許多環境及生物,包括人類已受影響,這些就是我們的代價。
其實你錫自己,同時都在錫地球。從有機飲食開始,多你一個,係多好多。」

  ─   彭玉婷  香港青年協會有機農莊 農莊經理

 

 

 

位於元朗河背水塘的青協有機農莊,被山巒環抱,順應環境及自然節令,種植出多元化的有機農作物,「其中因著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日夜溫差大,造就了一片全港最大型的有機墨西哥米邦塔仙人掌田野。」十年前,原本在青協賽馬會祥華青年空間負責青年服務的彭玉婷(彭彭),機緣巧合下從城市走進這處綠洲工作。當時才剛接手農莊,彭彭就由零開始接觸種植及農業。「邊學邊做,直接下田跟農夫學,也去過台灣、馬來西亞、韓國等地方看看別人的農場,認識有機農業的理念、運作和銷售。」發現台灣的有機農場除了售賣農作物外,也會推出不同體驗活動,更有住宿體驗配套,於是借鏡其模式在港推行,將教育元素放入有機農莊內。「農莊配合天然環境資源,生產優質的有機作物,亦會恆常舉辦導賞、耕種及園野烹飪等體驗,推廣有機耕作,鼓勵青年認識有機生活,學習愛自己、愛生活、愛環境。」

 

 

回歸基本步
嚐食材最原始的清甜味道

有機耕種是一種符合自然環境的耕種方法,種植安排按照自然節令及環境,與大自然的生物和諧並存。除了設計特別的體驗活動,彭彭發現從銷售當中,其實已是一種教育渠道。因香港的蔬果供應太穩定,港人對「不時不食」的概念並不熟悉。「有市民在夏天到來農莊想買士多啤梨,當我們告訴他夏天種不了,他會覺得晴天霹靂。我們一年四季都可在超市買到不同的入口農作物,連冬天都買到榴槤,令我們在便捷的生活中,忘記了如何順應時節生活——不時不食。」因長途運輸進口農作物而產生的碳排放量,我們或許不曾為意,這已不知不覺增添了大自然環境的負荷,造成不可逆轉的全球氣候暖化問題。

彭彭第一次落田種的是菜心,當時跟著農夫按每個步驟做,見到農作物每日長大,最後由自己收割,那種滿足感和快樂難以忘懷。「第一次生食自己種的菜心,真的好好味,那種甜味好驚喜,原來大自然的威力是這樣的,它告訴你付出是值得的。」她指只要選對季節,在香港也可以種出高品質的農作物,例如紫色、黃色的椰菜花,法國、日本品種的士多啤梨。彭彭曾與不少人一樣,對「有機耕作」的概念只停留於「貴」和「用糞便種植」,但落手落腳經歷過後,卻顛覆了彭彭的印象。知道種植過程可以好乾淨無異味,也終於知道農作物賣得貴的原因,其中一部分是對用心耕作的農夫們的肯定。「有機耕作不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純天然種植,農夫需要更多心力打理,才可茁壯成長。大家或許沒試過生吃菜心,但當知道種植過程是完全無害,你可以吃很得安心,而它的新鮮、爽脆及清甜,是沒想像過的。」

嚐過有機農作物的鮮甜,也知道其不帶殘餘農藥的好處,因而影響了彭彭對蔬果食材的選擇,開始思考種植食材與自身健康的關係。「最緊要是食落肚,有機飲食就是最直接、最自身的影響,因不用化學農藥、不用化學肥料、不用基因改造種子。你想吃一棵有一滴農藥的菜,還是一棵沒農藥的菜?」現時蕃茄、薯仔、粟米和黃豆都是較常見的基因改造食物,彭彭強調進食後的影響並非即時,進食後不會立即肚瀉不適,反而可能潛藏在體內二三十年,年紀老了才出現種種身體狀況,甚至會影響下一代。「大家預視到背後的隱憂,那倒不如回歸基本,吃些不用化學物種植的食物,有機種植就是最原始、最好的農作物。」

 

 

自身健康與環境保護密不可分
錫自己同時也錫地球

種植有機農作物過程需時較長而產量不多,當中要花更多時間做蟲控、堆肥和施肥等等,天氣不穩又會影響收成。在市場上難與化學種植、大量收割的農作物競爭,價差可達三四倍。但彭彭指堅持有機耕作的原因,除了自身健康,更是環境保護,兩者密不可分。「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產量會多了,但同一時間都是不斷在消耗泥土資源,根本無時間讓它回復。當泥土、田地沒機會休息時,變相只是不斷在提取好處及過度消耗自然,這只會帶來深遠破壞。」再加上施化學物於土壤,經水流走,最後流入河流、海洋污染環境,最終都是自己承受。「這一刻以化學物加快了蔬菜供應,但卻影響了現在到未來,整個生物鏈的連鎖影響,全球氣候暖化下,許多環境及生物,包括人類已受影響,這些就是我們的代價。其實你錫自己,同時都在錫地球,反之亦然。」說到底,減少過度消耗和污染,才能達致可持續發展。

近年愈來愈多人討論環保和保育,不少年輕人對素食、低碳生活等概念感興趣,因而關注更多本地種植、有機農業,惟不太理解該如何實行。彭彭指若想實行低碳生活,可從支持本地農業開始。「本地菜供應只佔全港0.1%,其他的都來自內地、歐洲、日本等產地,但運輸要不經船,要不經飛機,一定會有燃料,碳排放量就會相對較高,增加碳足跡。其實實行低碳飲食的方法很簡單,吃本地的有機蔬果,已經是其中一種方式。多你一個,係多好多。」不單可循食材選擇方面著手,就連食材的產地都要留意,從源頭開始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將碳排放量降至最低。

 

從城市走進大自然
改變飲食習慣 揀更好的選擇

彭彭留意到近年有更多香港年輕人留意本地有機種植、低碳飲食等議題,而剛加入青協有機農莊工作的李善琦(琦琦),就是其中一位。畢業於商科的她對教育和自然環境很感興趣,中學時期曾經來到這個農莊體驗耕作,難忘當年的領悟,今天重踏同一遍農地,由參與者變成教育者。琦琦每日學幾種農作物,有時回家後更要溫書,記下如何憑葉的形態分別農作物品種,怎樣套裝防蟲等,雖然辛苦,但琦琦堅持親身體驗每個有機耕作的細節。「從事農莊的教育工作,需要很清楚每個細節,當有市民來到發問時,才可以更專業地分享,將有機種植的理念感染更多人。我們就像農夫,播種在參加者的心。」琦琦分享,疫情下有一天訂單太多,農莊上下全部同事一同落田摘出200斤菜,雖然辛苦,但大家齊心、努力工作的場景非常深刻,也感受到香港人對本地有機農業的支持和重視。

因農莊位於山上,同事們每日都會用農莊的有機食材,輪流煮午餐,像家人一般,實踐「farmtotable」。吃多了有機蔬果,琦琦指難忘有機紅肉火龍果甜得像「浸過糖水」的味道,也由原本不吃苦瓜,變成懂得欣賞有機白苦瓜的甘甜。「以前並不會刻意分有機菜、本地菜,做落才發現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自己都會多買了回家吃,也會叫家人朋友多吃有機菜。」

有機農莊的存在,並不只是為香港人提供本地種植、有機健康的蔬果。更重要的是,農莊盛載著每棵菜的背後,每個辛勤工作的農夫的用心,還有整個種植過程的故事。化學物可增產量、可縮短種植時間,但放棄的卻是這些具備溫度的過程點滴,還有保護健康、珍惜環境的心意。

 

/ Text : 霆
/ Photo:史角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