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地平線作畫的藝行者 分享藝術快樂

//【062期 FEATURE】

 

「藝術創作不只為一件作品, 是人與人溝通、聯繫的過程,也幫助每個空間說它的故事。」

  ─  何紫君(Cecilia)  藝術社企創辦人

 

 

六年前一次踏足南丫島做義工,為獨居伯伯粉飾屋子外牆,由破舊不堪變的牆身化成「花碌碌」的畫作,長者們感覺煥然一新,Cecilia也覺得快樂好玩。這顆種子就此種在她心中,驅使她創辦社企「2bliss Studio」,引領更多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包括低動力及更新人士,一起將藝術帶入社區,為長者粉飾家居,也協助更生青年發揮未知的潛能。

 

一個人的藝術
色彩鮮艷但空洞孤寂

本是全職藝術家,專注個人創作,偶爾舉辦展覽,但Cecilia指這樣的創作對她而言,並不是愉快的過程,皆因創作需不斷掏出深刻的內心經歷,大部分都較為悲傷。「我以前的創作色彩繽紛,但描繪的都較負面。有段很長的時間,雖然有很多機會可以做自己的展覽和作品,但我的情緒、狀況都不是特別好。」

她試過在逾二千呎的空間做大型個人展覽,籌備過程一腳踢,完成當刻既興奮又有成功感,但在開幕過後,與大眾分享、溝通的機會卻少之又少,愈做愈覺得空虛。而創作途中只與自己對話,一個人面對當中的迷惘、難題,展出後大眾又有自己的解讀、揣測,彼此之間沒有交流,好像與他人接不上軌。在各自的世界中理解藝術,也得出不一樣的答案。「總活在別人期望的框框之中,難以自由地去做些開心的事。」

 

 

 

從「高大上」藝術家
轉型成為貼地的藝行者
發現藝術的另一種意義

直至五年前,Cecilia在參與一項社區策展過程中認識到坪石青年空間,一向獨自作畫的Cecilia首次走入社區,與街坊真情溝通,更發現藝術的另一種意義與面向。她把主題定為《石頭都會笑》,描述坪石街坊、商舖當中的人情故事。「長期留在社區,我發現藝術創作不只為一件作品,反而是人與人溝通及聯繫的過程。未必每件作品都完美,但重點是大家都很享受過程,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我都深刻記得。」

有別於以往追求技巧、獨特性的「高大上」藝術作品,Cecilia喜歡這種貼地、於地平線上與每個人分享藝術的快樂,亦因為走進了社區,創作時再也不孤獨。 「我們找了很多街坊、店舖老闆幫忙,辦展覽時他們全部都有來,有傾有笑,氣氛好好。到今時今日每次我行過小店,都會與他們聊天。現在回坪石就像回家,我好喜歡這種感覺。我做的藝術未必再表達個人,但我可以替每個空間說它的獨特故事。」看到居民齊心協力美化家園、看到參與青年在完成作品時流露的喜悅,令Cecilia明白畫畫可以傳遞快樂,同時藉創作,讓更多人找到自我價值。

 

召集五湖四海的飾壁者 體驗一場震撼教育

因著這次展覽,加上之前在南島做義工的經歷,驅使Cecilia成立社企開展名為「飾壁者」的計劃,帶領青年為長者粉飾家居,當中不乏待業或更生人士。社企透過商業營運賺到的資金,投放於訓練當中,為青年提供免費藝術訓練,再帶領他們以藝術關愛社區,包括為長者翻新家居、繪畫壁畫美化社區,以至為有特殊教育需要之學童舉辦Art Jam工作坊等。Cecilia亦繼續與坪石青年空間緊密合作,不時做導師、做義工,她笑言只要有新構想及點子,青年空間總會義不容辭提供支援,讓她得到四方八面的協助,身體力行服務社會。

坪石、彩虹是長者家居翻新服務的基地,他們有時更會走到離島、赤柱等地,基本上只要有需要,安排得到的話,「飾壁者」團隊都會去服務。Cecilia會按長者的需要來決定如何翻新,部分長者不欲在牆上畫畫,便為他們重新上漆。「我們不會迫他們,因為這是一項服務,希望他們開心,故會盡量遷就他們的喜好。」惟每次時間有限,要於一日之內先為長者的家具做防護,再塗底油、上漆,Cecilia形容像「mission impossible」,每次與一班幹勁十足的青年一同完成,特別有成功感。「你不能叫長者去住酒店,或短暫搬離讓你裝修,可能油兩層白油、做基本剷底,他們已覺煥然一新。假如長者願意讓我們畫壁畫,我們便會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牆上畫作。」

談及最難忘的一次,Cecilia說是在梅窩,為一個獨居婆婆的石屋粉飾外牆。「她的石屋很破爛,外牆也浸到霉爛,灰灰黑黑。因為她是馬拉華僑,所以我們畫了一幅關於她故事的畫,有馬來象、椰樹,好有南亞風情。」畫畫都是其次,婆婆200多呎的家裡全都塞滿一個個包住雜物的膠袋,物件堆到上天花板,她與一眾飾壁者落手幫忙清理。「我們搬了數十個喼出來,內裡都是蟑螂和蟲!我們做了三四日,運了近十車垃圾,好大挑戰。」對Cecilia和義工們來說,這更是一場震撼教育。「年輕人無可能想像到香港的居住環境能惡劣至此,到我們整理完,婆婆房間裡的碌架床重新出現,本被雜物覆蓋的牆身亦終於重見天日,她不用再睡在樓梯底、木板上,我們已覺滿足。」令Cecilia最為感動的,是無論日曬雨淋或惡劣環境,一班青年義工總是以滿滿的熱情展現關懷。Cecilia相信,每個人都潛藏著一顆藝術細胞,都有能力令生活變得更美好。


 

讓青年肯定自身價值 為創作注入無窮生命力

在過往的青年義工身上,Cecilia發現了每個人身上的特質,顛覆了她對性別、青年的既有印象。「有些女生看起來唔捱得,但反而一馬當先,做翻新時衝著最髒、最難爬的位置做,好有心。」近年,Cecilia與基督教新生協會合作,到戒毒村教導更新青年畫畫,與他們一同美化院舍外牆、走廊。她留意到不少青年都極具創意,也會將生活點滴、想像融入於畫作當中,例如有人創作一半耶穌、一半骷髏骨的畫作,代表人的一念之差;其中一位更生人士阿宏更創作了代表自己的蜜峰圖案系列,盼將正能量、戒毒訊息傳遍社會角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位都畫得很好,發揮到屬於他們的小創意。從沒接觸過藝術的人,反而正正擁有這份生命力,他們的創意沒太多限制,非為創作而創作,非常有趣。」

由不敢、不擅作畫,到邊畫邊聊天,創作不單可表達自己,更可連結群體。時至今日,Cecilia的社企服務不限於壁畫,更延伸至畫作義賣、設計原創產品等,當參與者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人買、有人喜歡,金錢回報即使不多,但總能給予他們肯定,並從中相信自己的價值。

 

散播關愛種子
激起新世代心繫社區的一團火

扎根社區,連結更多人服務有需要人士,Cecilia不太著眼於金錢,她在意的是需求。 「我不相信別人說:『待我有錢,我就會做乜。』不論貧富都可以用不同方式回饋社會,為他人出一分人。我依然覺得有時間就可以做義賣。這些跟我有沒有錢無關係,若待我有錢,我才肯拿一萬數千出來做,其實沒意思。當我最窮困時,我都願意花時間、心力去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我不敢說自己好關注社區,但當中的確有很多事感動到我。」有長者心存感謝的請你吃親手栽種的冬瓜,這些互動與連結,成為了Cecilia以至一眾青年義工用心服務的小確幸。

去年社會氣氛沉重,這份無力感延續至今年,但Cecilia並沒看到絕望和低潮,她形容為喚醒了一個世代,使他們更關注社區。 「經過這一年,我們發現好多青少年對香港、對社區有種希望。以前叫他們畫畫,可能他們會畫一些比較個人的畫。但今年叫他們隨手畫,主要都是畫香港、畫加油,他們對這裡有份心。撻著了團火,當想到任何事,想表達的都與這裡有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覺不限於Cecilia與青協的關係,更延伸至青少年與社會當中。作為義務藝術導師,Cecilia是引領年輕人的其中一位,以身作則,感染一班青年更願意肩負起對成長地的責任,例如社企其後舉辦的抗疫工作坊、製作口罩套活動等,不少青少年都熱烈參與。義工時數不是誘因,可能只源自於想出一分力的心意。 「在如此困難的社會氣氛下,他們團火就更加被迫出來。對社區的事都好積極去做、好上心。我們做藝術活動、創作,你可以傳承下去,繼續散播和主動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ecilia如此解讀。

/ Text :霆
/ Photo:林霖・Cecilia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