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不同的她

//【056期 社區 · 空間】

 

Ophelia是一位城大四年級生,與其他大學生無異,甚至更加外向,作為城大國際演講學會隊長的Ophelia,正身在加拿大享受半年的交流生經歷。升中時被評估為「亞氏保加症」患者,在主流學校升學,面對被標籤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她的成長和學習旅程與大家有何不同?

 

不一樣又如何
接納自己 努力向前

從小開始,Ophelia便覺得難以融入校園裡與同學相處的社交圈子。直到中四時,因為一次在考試中情緒失控,家人才告訴她,其實早在她12歲時,便被評估為「亞氏保加症」患者,但因為家人不想她感到不開心,所以當時沒有把此事告訴她。Ophelia坦言,知道此事後,曾因為覺得自己與其他同學不一樣,而感到自卑。

亞氏保加症是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其中一種,患有此症的人,在智力上和一般人無異。不過在社交方面,他們大多會遇到困難,像是容易忽略言談間說話者的情感含意,容易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因此被列入為有 「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的學生。

作為SEN學生,Ophelia在求學時期的確遇到重重困難。「高中時,因文憑試的壓力,以及曾被朋輩孤立的經歷,使自己的精神長期繃緊,容易緊張和發脾氣,亦害怕與人社交。」幸好當時獲得老師和社工的支援,鼓勵Ophelia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學科中盡力嘗試,而她的情緒也得以疏導,慢慢學會與人相處和溝通的技巧,亦結識了不少新朋友。

入讀大學後,Ophelia也特別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她主動向學生事務處申請SEN的支援,積極接受心理學家的輔導,以改善情緒和提升社交能力。Ophelia坦言害怕孤獨的校園生活,「因為怕沒有朋友,我嘗試參加不同迎新活動。」而她也會坦誠分享自己的情況及需要,好讓組員更明白知道她的處境。

 

未被看到的星星
學懂包容 互助共融

SEN學生在求學時期,難免會遇到不同方面的困難。除了需要家人、學校的支援外,提供SEN支援服務的機構亦不可少。宏觀香港現況,各區的支援機構分布並不平均,如觀塘、九龍城、元朗等兒童貧窮率較高的地區,支援未必充足。根據眾新聞在2018年的報導指出,以元朗為例,SEN學童人口約4,000人,但區內服務中心數字只有五間,換言之,每間中心需應對約810名SEN學童,相關機構未必能夠負荷大量SEN學生的需求。

SEN權益會研究小組成員孫曉嵐曾指出,一旦SEN學生踏入中學,其社區支援服務數目會「銳減一半」,令SEN學生難以尋求支援。根據SEN權益會研究小組的分析指出,現時有約200間支援小學SEN學童的服務機構,但支援中學SEN學生的服務機構只有80間,大幅減少5成。由此可見,SEN學生在求學時期,愈來愈難以尋求幫助。

Ophelia表示,其實有時候仍然會感覺到社會對SEN學生有偏見。「這些偏見是因為不理解我們的特質和需要,所以把我們標籤為問題兒童和無家教。」SEN學生都是「星星的孩子」,想法未必與大家一樣,但他們各自才華,也有未被發揮的潛能,或許,只差全面的支援,還有一個被接納的機會。

 

 

/ 105% production team: Esther · Kathy · Janice · 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