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多元民族的國度 哈薩克

//【057期 遊歷 · 空間】

 

 

哈薩克
位於中亞北部,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世界第九大國,而且是多民族國家,總人口約有一千七百多萬,大多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

 

撒樂旅客─以物換故事
交流文化及推廣中哈文化同樣看重「家」的觀念,推動兩地人了解共融,為彼此帶來祝福與喜樂。

 

哈國一方面接納多元民族,同時亦堅守內部民族的融合。行程當中,不論是哈國的傳統餐廳、行人街上的裝飾,或著名旅遊景點天山山脈一帶,都蘊藏蒙古包的足跡,當然我們也發掘到蒙古包內圓頂上Shanyrak的標記,象徵幾代人的繼承、時間的統一和生活的和諧。

 

入鄉隨俗吧!

在阿斯塔納(Astana),無論去到貴價的餐廳(ресторан)或平民的快餐店(столовая),甚至是我們所住的民宿單位,都會發現門口旁放著香港絕少出現的衣架。這不是裝飾,而是真的用作掛衣之用。入餐廳或入屋前,都要脫下外衣,對當地人來說,這是一個禮貌,可能是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當我們到訪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閘口的職員也請我們將外衣放在門口旁的衣帽間,不過脫去外衣後,只餘下短袖衫,的確有一點點冷。

倘若茶餐廳是香港的飲食文化特色,來到哈薩克就不得不提「старовата」,也就是哈國大眾的食堂。它跟大學的食堂無異,客人拿著托盤,走到放滿美食的長枱前選擇自己想吃的食物,再走到桌尾,便有店員把客人的食物放進微波爐中翻熱,客人付款後便可拿到坐位上慢慢享用。

哈國的多元文化可反映在他們的菜色之中,受俄國文化影響,餐廳不乏紅菜頭湯和肉批餡餅,另外也有哈族特色的雜菜炒肉,以配合當地不同口味的食客。哈國物價比香港便宜很多,初到哈國的第一頓晚餐,看到哈國的飯餸充滿好奇,因此點了很多,多得幾乎放滿了桌子,每人平均消費卻只是60港元內。說起來慚愧,後來觀察當地人的飲食習慣,他們大多數一碟起兩碟止。


發掘異同
滑梯與鞦韆都不是坐著玩

在Almaty的步行街,我們見識到真正的滑梯。原來當地的滑梯只有兩枝鐵通讓人滑下來,怎樣滑?就是雙腳跨在鐵通上滑下,這實在新奇有趣。至於鞦韆,不是一個人的玩意,而是一群人一起踏在木板上,在Astana的Khan Shatyr商場外會發現這傳統的鞦韆。還有其他遊樂設施,都是香港沒有的,他們的共享文化確實值得效法。

旅程中,我們最常乘搭的交通工具是的士,也就是各地近年興起的Uber,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直接聯絡司機,而當地所用的手機應用程式包含Yandex Taxi、Maxim等。我們每次乘搭都有驚喜,到來的車大多飽歷滄桑,不是玻璃裂了,就是車身花了,但我們每次都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我們在哈薩克認識了一位來自吉爾吉斯的司機,他載我們往返哈薩克的Almaty與吉爾吉斯的Bishkek。司機沿途都播放將哈薩克音樂,其中一首歌節奏很輕鬆,有點像民謠,中段以「啦啦啦」哼出旋律。當我們從吉爾吉斯回到哈薩克的城市時,司機有點迷路,於是我們嘗試以手機開出地圖,啟動GPS尋找路線,再以俄文發聲導航。司機看到我們的手機,心情頓時輕鬆了,我們彼此以「молодец」稱讚對方,就是「做得好」的意思,音樂也再次揚起,「啦啦啦」這首歌伴我們到達目的地。最後為了答謝這位司機,我們將親手製作的剪紙福字鑰匙扣送給他,再以Google翻譯顯示出我們對他的感謝說話。

我們其中一站到訪遊牧民族家庭,由他們家的小孩帶領我們進入傳統蒙古包內參觀。藉導遊得知,傳統家庭從年幼時期便訓練孩子如何製作、開啟和收藏蒙古包。對遊牧民族來說,蒙古包是身分的象徵,是他們世代相傳的文化記號。這記號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失落;也不會隨社會發展而脫離自身民族的核心價值─「家」的維繫與延續。

 


「龍傳基金」贊助 「背包行」體驗旅人

計劃招募18-35歲的香港青年,以2-6人一組參與,策劃出有創意、與當地人建立友誼的背包行計劃,並資助隊伍前往中國內地、南亞、東南亞、東歐及中歐等地區。

m21.hk/friendship/blog 快啲上呢個網址,睇埋其他隊伍喺異國有咩奇遇同任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