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輪椅 一份悸動

//【058期 社區 · 空間】

 

甫入深水埗南昌邨,就看見一個個長者聚首輪椅輔助隊中心,等待輪椅維修。他們的笑臉與從容,是對機構的信任和認同。協助傷健人士產生連繫,推動社區共融,輪椅輔助隊,就是這樣的存在。

 

從 零 開 始
「拿著工具箱便上門」

提及「傷健共融」,相信是近十多年來才受到廣泛關注。其實早在1997年,香港輪椅輔助隊已在著手推動這個概念。「我們只是一群在醫院服務的義工,眼見有很多因為輪椅損壞而令使用者受傷的個案,便決定成立這個機構。」機構中心主任黃小姐答道。成立初期,機構沒有會址,只是「藤㨢瓜、瓜㨢藤」地招募義工上門義務維修輪椅。直至2001年,機構才設立會址,開始有全職員工。從一開始「拿著工具箱便上門」,發展到現時全職員工17人、義工多達100人的規模實來之不易。 

義工現以退休人士居多,大家都來自各行各業,有工程師、公務員,亦有因家人需要而加入,大多都從零開始學習維修輪椅。義工林伯伯說,他自千禧年起已經是團隊一分子,當初也是「邊看邊學」。林伯伯曾經患上癌症,所幸經過一番艱苦療程後康復,他覺得維修輪椅就彷彿是把抗癌的意志力延續下去。「可以做,就繼續到我做不動的一天。」義工們都無懼艱辛,或許就是機構能繼續營運下去的原因—務實地做好份內事。

 

 走 入 社 區
「輪椅不是壞了就再買」

「我想告訴大家,輪椅不是壞了便要走上被丟棄的命運。」黃小姐說,輪椅維修一直是中心的主幹,亦是中心創辦的使命不讓輪椅使用者和照顧者因輪椅損壞而受傷。「老人家念舊,很多習慣原本的輪椅而不想換新的。」無論舒適度抑或情感連結,一部輪椅對使用者而言,都絕不是說丟就可以丟。 

除了上門維修服務,亦有社工和物理治療師家訪跟進,評估長者狀況再建議選用相應的輪椅,並提供零件更換。不少輪椅使用者都是行動不便或獨居的長者,因此中心希望透過上門服務切實地解決他們的需要。 

中心的另一主要服務是租借輪椅。黃小姐解釋,不少長者平日行動尚算自如,只是覆診出遠門時才需要輪椅輔助。不止輪椅,拐杖、電椅、助行器等輔助用品亦有提供,中心考慮可謂十分周到。

未 來 教 育
「傷健共融」 知易行難

要說最受歡迎的服務,莫過於流動輪椅服務站。因為未能申請到資助而暫停了一年的服務站,預計將於今年4月重開,22個服務站遍布全港18區,免費為附近居民檢查輪椅,並能即時進行維修,以免影響日常起居生活。「很多人致電我們查詢流動站的最新狀況,我才發現原來流動站是如此重要。」黃小姐形容「輪椅是腳」,需要多加保養,但大部分人「用就有用,但未必識得用」,故未來希望通過流動站教育社區,加強使用者的輪椅保養意識,同時增加市民對傷殘人士的認識。 

不過「傷健共融」往往知易行難。黃小姐說,現在的社會跟十多年前相比已大有好轉,無障礙設施的增多令傷殘人士的生活好過多了,但仍難以拉近彼此心中的距離,有人會嫌棄輪椅佔位子,亦有人微言電椅很容易撞傷路人。黃小姐坦言:「如果每個人都多點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就好了。」

過去20年來,輪椅輔助隊如鬧市中一抹暖流,一直堅守信念,透過行動、宣傳、教育,推動社會共融。在此亦盼機構能引進「新血」、聚集更多有心人,壯大這份溫暖社會的力量。

 

 

/ 106% production team: Edward · Mandy · Rachel · 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