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出新習慣

//【058期 放綠 · 空間】

 

 

據環境保護署統計,2018年本港平均每日有超過139公噸飲品膠樽(聚脂纖維塑膠瓶)被送到堆填區。以每個膠樽凈重量為20克計算,香港每日在堆填區棄置695萬個飲品膠樽。塑膠樽需要數百年分解,對環境造成嚴重傷害。「撲水」負責人Sannie創立「撲水」地圖,希望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令香港人更容易在街上尋找到飲用水,從而減少人們購買樽裝水的意欲,以達致源頭減廢。

 

決定之前想一想 可做得更多

 

Sannie本身從事金融,後轉投能源環保組織,最後因朋友Rachel(「撲水」原負責人)常不在港,於是接管「撲水」。她表示,香港人有環保意識,只是大家往往會以方便為由,又或者因廉價而購買樽裝水,「一個膠樽需要400年才開始分解。只要大家多提醒自己在購買後的後續影響,從環保角度出發,相信要培養環保習慣並不難。」「撲水」的手機應用程式,不單提供水機資訊,而且人人都可報料,只要有新飲水機,或有小店、餐廳可免費提供食水,經審核資料後,就會收入於水機地圖中,讓每一位市民都可以為環保盡一分力。

 

帶頭行動 對飲水機建立信心

早前在社交平台瘋傳一運動場的水機疑似沒有過濾器,Sannie表示,事件十分嚴重,故「撲水」立即派人跟進,發現其實水機是有過濾器的,但放在難以看到的地方。「傳媒渲染飲水機食水『唔乾淨』的訊息,同時推舉樽裝水衛生、乾淨、高級的形象,往往令大眾對水機衛生失去信心。政府應在水機設計上多花心思,如採用輕觸式設計,避免水樽與水機出水位有任何直接接觸。」 

作為推動環保的關鍵人物,Sannie無奈表示,與政府爭取的過程困難重重,多被忽略,利益關係成重大阻礙。「例如一直爭取於地鐵增設水機,但一直反應冷 淡,僅有兩三個站設有。」她堅信「有行動才有改變」,政府帶頭減廢,加上市民從生活中實踐「BYOB」(Bring Your Own Bottle),定會對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有更大幫助。

 

 

 

 

/ 106% production team:  Bt.chow · CCC · Maggie · Scarl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