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藝術村 不求聞達於世 但求隨心創作

//【058期 好文青 · 空間】

紅磡土瓜灣,一個港鐵尚未進駐,九龍區的一塊小淨土。在這個舊樓林立的老區遊走,會發現一幢幢重建中的唐樓外,還有一座截然不同的紅磚單層建築矗立在其中,它殘存著歷史面貌、滲透出陣陣文青氣息。這座建築,就是「牛棚藝術村」。

「牛棚藝術村」原是本港碩果僅存的戰前屠宰場,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08年,並在1999年停業,期間一直用作牛隻檢疫站和屠宰中心。其後,因政府收回北角油街藝術村,一班本地藝術家需另覓創作空間,土瓜灣這座空置的屠房被翻新成「牛棚藝術村」。雖然由當初六十多個藝術家及團體,僅剩下近二十個單位搬遷至「牛棚藝術村」,但仍然為本土藝術,播下了傳承的種子。這裡保存了牛棚原來的面貌,只是稍微修復了破損。表面沒差的房子裡,卻是各有特色的本地藝術家工作室。然而,對於年輕人來說,也許這裡僅僅是打卡熱點,相較其他活化藝術區,算是人煙杳然。

 

藝夢 • 傳承

縱然這樣,牛棚一號工作室的王振榮(榮哥),從牛棚活化為藝術區的22年間,一直風雨不改地駐守在牛棚推廣本土藝術文化,一邊生活,一邊創作。他13歲那年便出來打拼,連26個英文字母也未學會的榮哥,便徒然投身鑄造業。鑄造業是那時香港最興旺的工業之一,以銅、鐵等物質鑄造器物。無論是建築用的水管、地下渠蓋,甚至是漁船的螺旋槳等,全都依靠鑄打煉而成。榮哥為了糊口而當上了鑄造工人,他笑稱自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有許多藝術家都會來鑄造廠生產銅像。因著這個契機,他的成品更獲得藝術家垂青。相比現在,隨意按下按鈕就能用機器生產的年代,舊年代更需要運用雙手,一點一滴起模造成泥稿,再根據泥稿創作成美輪美奐的銅像。每件作品可說是有血有淚,亦充滿了溫度。

偶爾,這兒也會有人特意拜訪。20年前,因為有數個小五六的學生,放學後為了打發時間來到了牛棚,不經意地走進榮哥的創作空間。剛好榮哥正在製作玻璃畫,於是順道讓他們接觸一下。榮哥笑談那時候小孩無意間向父母透露了這個小天地:「我要去『鬍鬚佬』那兒玩耍!」把他們的父母都嚇壞了,特別是女孩子的家長。後來,小孩們帶同父母前來窺探究竟,目睹榮哥把小孩們一個個的作品掛了起來。父母除了看見孩子們作品的精緻,還有他們臉上的笑容,父母不僅放下戒心,還推薦其他街坊一同到來。因此在這裡22年間,榮哥不但結識了很多街坊朋友,還看著一些小朋友長大,求學、結婚,甚至帶他們的小朋友來。對榮哥而言,多年來每天都是一個難忘的經歷。

「我認為真正的藝術是大家都可以參與,我開心,
小朋友開心,整個社會都開心。若然不懂得與人分享,恐怕那只是『偽術』。」
牛棚一號工作室 榮哥

 

被問到關於本土藝術家,榮哥認為自己不是藝術家,他欣賞每個藝術家,更欣賞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他認為學會欣賞亦是另一種藝術創作,甚至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榮哥描述曾遇過一位6歲的小朋友,她繪畫了一幅維妙維肖的水果圖,小小年紀已懂得運用深淺對比,榮哥更把那幅作品獨立裱起,懸掛在牆上。她正是廿多年前,碰巧撞進了工作室的小朋友之一。因著要搬家,無奈捨棄中學時期所創作的油畫,於是轉贈給榮哥。現時,那幅油畫仍在工作室的牆上佔了一席位。

談起藝術,榮哥顯得格外認真,可見他對藝術的尊重。而在榮哥的工作室裡,甚少有他的個人作品,大多都是他人創作或送贈的作品。正當我們詢問其究,榮哥的答案簡單直接,單純就是為了開心。「我們都是凡人而煩事特別多,有不愉快的事儘管發洩出來。正因這樣,在藝術面前無謂壓抑自我,而真正的藝術創作就是讓人表達他們的情感。」榮哥不忘一提,希望年輕人可以主動與人溝通,特別是父母。他認為沒有甚麼事是解決不了的,若多一點欣賞、溝通、理解,就能與人做到一言定交。

 

/106% production team:  Fion · Fung · HiuYing · Lu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