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期 FEATURE】
「兩代衝突中,對錯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關係。 溝通的最終目標,不是要說服對方立場,而是互相理解。」
─ 凌婉君 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
「代溝」,似乎是每個世代必然出現的狀況,因著行為、態度和觀念上的差距,難免令兩代相處產生矛盾甚至衝突,但縱有不明白的地方,試著喝杯水、深呼吸,只要願意冷靜溝通與聆聽,化解矛盾絕非難事。
耐心聆聽
修補關係裂縫
處理過不少親子衝突個案的社工凌婉君(Jessica),是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Jessica分享,近年絕大部分的親子衝突個案,不少都源於電子產品的使用,至近期亦出現不少因政見不一而產生的衝突個案。
惟華人社會中「家醜不出外傳」的概念,即使發生衝突,家庭成員亦未必會即時找外人協助。可能試了一兩次溝通不果,雙方便漸漸拒絕對話,引發更嚴重的相處縫隙。Jessica鼓勵家長及子女,若面對難以解決的衝突,可即時尋找支援,不需要猶豫及顧慮,若忽略情緒蔓延,或會出現暴力行為等嚴重情況,釀成衝突升溫、關係完全破裂。「當問題像雪球般愈滾愈大時,要解決就更難了。」
尋找專業的第三方促成親子調解,正正需要在雙方均願意的情況下進行。「於親子調解上,我們一般建議先界定問題事項,不要把多件事情混為一談,要處理過度打機,還是理財問題?」Jessica表示,不少家長總慣性將不同事情混為一談,指責子女,其實這正正不是有效的溝通。「及後我們會讓雙方了解共同利益,再陳述自己的需要。以需要為本,即使不認同也好,也鼓勵先保持沉默,多點聆聽。」隨之討論、訂立解決方案,盡量磨合。
溝通中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聆聽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有家長會擔心聆聽子女想法後,會失去父母的尊嚴,但其實在聆聽過程中,雙方明白了對方的想法與情緒,自然更易表達自己及關心對方。親子衝突中,對錯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關係。溝通不單只能夠化解衝突,更是建立良好關係、預防衝突的基石。」
宣洩非錯事
接納與管理情緒
透過親子調解,家長和子女可從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寓過程於教育,使他們都能有效、理性地溝通,解決矛盾。不過發生衝突時,情緒難免會有起伏,Jessica特別提醒大家,要盡量保持冷靜。「雙方可先去喝杯水、行個圈,深呼吸幾下,當下激動的情緒已能有所紓緩。」每當面對衝突時,適當的情緒排解,是當下的急救劑。「有人會放聲大哭、撕紙、打枕頭,將情緒以不同方式抒發。只要不傷害人、不傷害自己,抒發過後,可以讓大家更冷靜解決紛爭。」
無論是家長抑或子女,不應一刀切地界定宣洩方式的對錯,也要從對方抒發的過程中,盡量留意和掌握其情緒和感受。「這會令對方覺得被理解,同時間,你又有否全心全意地代入對方的角色,從他的角度聽其需要。」若大家能正視對方的感受,嘗試理解其嬲怒、沮喪等情緒反應,對方便會更勇於表達所思所想。抒發情緒過後,更重要的,是彼此可以冷靜地坐下來傾談。「假如家長情緒失控,其實會直接影響子女,從而令他們產生更強烈的反應。」
理解比說服對方
更重要
Jessica分享,近日收到不少因政見不一而出現的親子衝突個案,年輕人與家人存有分歧,因而產生衝突,造成兩代關係的缺口,甚至選擇拒絕溝通。「兩代人收集資訊的渠道不同,即使立場不一致,總會有些想法是相近的,會否有些討論角度,是彼此較容易接納的呢?有時大家會將焦點放在說服對方,但溝通在乎增加理解、多明白對方,不一定要100%認同。」
在開展討論之前,Jessica建議先將立場暫時放下,避免使用帶人身攻擊的敏感字眼,以便聆聽對方的想法。「溝通的最終目標,不是要說服對方立場,而是互相理解。立場未必需要一致,溝通在於讓大家了解彼此想法,理解生體諒,才是最重要的。」
一句弦外之音
坊間的「權威型」父母事事專制,或限制了子女的自主與發展;「溺愛型」父母盡心盡力打點一切,但過分關懷亦會造成另一種壓力。「曾有個案的父親太寵兒子,更辭職陪他考公開試。雖然從沒有罵他,但這種溺愛反而困住了兒子,使他在家中甚麼也不做。」兩代相處,沒有捷徑,需要不斷成長與學習,取得最佳的平衡。
今年7月,Jessica參與製作青協新書《生嚿叉燒好過生你─家長失言錄》,內裡收錄30句家長容易傷害子女的說話,常見類型如「打擊信心」、「操控命令」等,希望透過了解,使家長明白該如何跟子女溝通。「只要好好說話勿失言,良好關係就更易建立。」
/ Text : 霆
/ Photo:林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