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社區的溫暖種子

//【052期 FEATURE】



站在背後做推動者,可以散播種子, 感染更多人一起為社區付出。

  ─  吳蒨婷(丁丁)  賽馬會「好相寓」劏房戶支援計劃創辦人

 

 

這位職場新鮮人吳蒨婷(丁丁),去年大學畢業,是一位社工。因為多次家訪,發現香港劏房戶愈來愈多,生活環境惡劣,她希望以行動為他們提供實質援助。「劏房戶除了面對租約上的不平等,生活上亦有很大壓迫感;實際居住環境差,社區連繫非常弱。」於是,丁丁去年與另一名社工李風清(Summer)成立「好相寓」,全力支援劏房戶。兩位女生一手包辦計劃的策劃與倡議,為基層搜羅合用物資,亦提供維修服務,盼望為活在水深火熱的基層人士,改善生活質素,讓他們得到應有的生活尊嚴。

體會劏房生活之苦
尋找社區資源 讓基層好好生活

百多呎的空間,一人居住已略嫌狹窄,更何況不少劏房戶皆為三至五人的家庭。「常常聽到街坊說,每朝一起床像睡在一個盒子、棺材裡,不想被困在內。小朋友會趴在床上做功課、吃飯,因為打開房門走進去就是床,完全沒有其他空間。而生活空間太狹窄,家人間更易產生磨擦。」廚房和廁所要共用,即使有窗,也沒有對流的鮮風;劏房間隔的空心牆令私隱度大減,縱使是自己的家,也會因而感到侷促不適,說話大聲點也會被隔壁聽見,無法放鬆自如。「有些上了年紀的街坊,寧願出外打散工,也不願回家。小朋友要在學校或圖書館完成功課後才回家,家裡真的沒有空間。」丁丁在日常探訪工作,深感基層家庭生活之苦。居所對他們而言,可能只是花數小時睡覺的地方,醒來後又要「逃生」,尋找其他寬敞的公共空間生活。

如是者,丁丁和Summer發展了一項支援計劃,為這群低收入的劏房戶重新設計傢具擺位,或尋找一些容易收納的傢具,以改善生活空間環境。「例如摺枱、摺櫈,以增加整體空間。一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對他們而言已有很大不同。家裡終於有櫈坐、有桌子做功課,開始有家的感覺。希望讓他們知道,即使環境不好,也不要放棄生活的尊嚴。」丁丁會物色過剩資源、減少浪費,更試過在垃圾站,自己用手推車搬較新淨的櫃子回中心。「辦公室、樓盤展覽,或餐廳結業都會有大量傢具和陳列物品被棄置,好多時最後都去了堆填區。我們會找一些較新的放上平台,讓有需要的街坊知道及取用。其實社區資源有很多,只是分配上未有妥善的辦法。」丁丁聯繫了整個社區的街坊,有些街坊會自發捐贈、協助搬運、尋求物資,發現哪裡有合適物資,也會主動告訴丁丁。「有些人了解到劏房戶不能明火煮食,也會特意捐贈電磁爐。」

 

聯繫社區網絡 推動鄰舍精神

於南山邨長大的丁丁,親戚朋友都同住同一條邨,自小感受鄰里間的親近與互助。長大後卻發現,社區內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疏離,也有一群居於大廈深處的劏房戶,他們跟社會、社區的隔膜,更好比一間間板間房般密集與疏離,令她思考怎樣能重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建兒時「一叫就有人幫手」的光景。

二人積極向外招募一些水電、家居維修師傅,為劏房戶解決家居問題。「三行、木工,各樣都有。我們設立的社區中心位於大南街,附近有很多裝修、鋁窗等店舖,師傅知道我們做劏房戶支援,會主動告訴我們他有甚麼牌照,希望可當義工出一分力。」丁丁帶領義工逢星期五出隊,到太子、旺角和深水埗等地展開地區服務。

曾有劏房戶與業主失聯,單位失修也求助無門,直至義工上門才發現慘況。「有喪夫的40餘歲婦女,家中廁所長期漏水,天花也有剝落情況,水龍頭是壞的;一個小單位三人共住,互不認識,但家中沒有任何間隔;有單身男子面臨迫遷,被濫收水電費。租金三千,水電費達二千,可是家中完全沒開水龍頭,卻會聽到水聲,水錶不斷跳動。」惟租戶多缺乏生活動力,無力改變生活環境現況,故家中物件囤積、裝備失修、環境骯髒差劣亦默默承受。加上親戚、朋友不多,工時長又壓力大,孤身一人,基本上對生活沒有期盼。「不少劏房戶跟我們聊天過後,才發現自己的居住空間真的需要改善。我們原本只是協助修理物件,後來我們勸他搬走。他搬的話,我們一定幫。」

因親身接觸而感到衝擊,丁丁指香港繁華背後,其實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社會制度的根本問題,這群人就要住在不適切的居所,即使是20餘歲的單身年輕人,輪候公屋的時間也長達30多年。」這些都是資源不足、分配不均下的慘況。留意到現時社會上缺乏針對住屋需求的義工計劃,丁丁和Summer便踏前一步成為媒介,全因相信一小步也能為社區帶來大改變,「既然有能力,便嘗試去幫人。」

 

城市暗角的農夫 散播互助種子

「社會上不同角色,無論男女,都可以有能力肩負和勝任這些崗位。」丁丁打破大眾對於領袖性別的定型。從小受家庭因素影響,母親是獨立自主的女性,減輕她對男女性別和能力上的刻板界定。「小時候媽媽會教我修理風扇、插蘇掣等,不會隨便找人回來修理。她給我的概念是:『沒事情是做不到的,只要你試。』故我不覺得男女於能力上有什麼差異,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家裡如果要組裝或修理櫃子,哥哥都一定會預我。」丁丁說。

身為社工,丁丁覺得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屬於社區一份子的責任。作為「好相寓」的創辦人,丁丁和Summer於崗位上是領導、決策者的角色,丁丁卻形容自己為「農夫」,宣揚並散播概念,讓人人都能參與當中。 「我只覺得如果我的幫忙可以讓這件事發展得更好,那就做吧。我甚至希望感染更多街坊能擔當主導崗位。計劃的意義,在於有一大群有同樣想法的人,然後一起實行。每個活於社區的人都是種子,可能他們只是缺乏土壤、養份再萌芽,我正擔當播種的角色,令每棵花都可以成長,這樣我覺得更開心。」居民是種子,平台是養份,丁丁和Summer是農夫,互相配合下,讓更多人能參與改善生活、回饋社會。領袖從不只是領導者,在幕後作推動和支持的角色,也是一種付出。

計劃目標為期三年,丁丁期望各種服務,如維修隊、社區服務等能發展至穩定規模,當中義工和街坊都能多參與,並策劃更多助人的方案。「希望聯繫不同單位合作,並連結更多人參與,為社區付出。」每個人的一小步,都可以為社區帶來改變。只要懷著一顆願意服務社會的心志,每顆社區的種子都可發芽成長,為自己的家園帶來充滿生機、茂盛亮麗的風景。

 

/ Text :  霆
/ Photo:林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