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課叫做可能

//【050期 FEATURE】


 

提到發明,總會聯想到繁複的數碼編程、精密計算、高智能科技…..但一班12歲的孩子卻說,「發明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因著一次校內專題研習,詩韻、芷瑩、曉淦、家祺和倬汶成為了「小發明家」。針對銀髮一族的日常難題,配合科技程式,設計出家居安全的樂齡產品。最終成品像模像樣,一班「小發明家」自信地大叫:「唔好睇少小學生!」證明了只要有好奇心,發明絕非成年人專利。

五位剛畢業於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的「小發明家」,這天穿起小學校服重返母校。他們的發明故事,開展於半年前的一次專題研習。當時學校首度於小六全級推行跨學科專題研習,將常識科的人口老化課題,結合電腦科的Micro:bit(感應器)編程技術,讓學生以六人一組,針對長者家居意外問題,研發新產品;構思、設計,以至電腦編程,全由學生一手包辦,絕對有別於一般小學生的勞作功課。

觀察細節
靈感就在身邊

為了尋找創作靈感,一班孩子用心觀察生活細節。其中,與嫲嫲同住的芷瑩留意到,嫲嫲平日走動需帶備柺杖協助。「有次跟她聊天才知道,她曾因晚上燈光太暗而找不到柺杖,最後還滑倒,我就開始思考有甚麼方法可以為嫲嫲解決問題。」作為組長的芷瑩拋出想法後,帶領詩韻及其餘四位組員分工合作。擅於數理的男同學負責編寫感應器程式,心思細密的女同學則負責設計和製作模型,兩個月後,成功研製出發光柺杖架。

「我們將編程好的感應器設於柺杖架的底部,感應到重量後,底部就會發光。」芷瑩邊說邊示範,柺杖觸碰底部一刻,白燈隨即亮起。負責設計的詩韻補充說,有了這項發明,行動不便的長者便可於昏暗環境下找到柺杖,避免發生意外。

可以幫人
所以快樂 

與芷瑩不同,曉淦的創作意念來自一則新聞。「我在網上看過一篇報導,說長者不為意火警發生,因而未能及時逃離現場。」曉淦平日喜歡玩電子遊戲,亦會不時瀏覽互聯網。他將網上的有用資訊記住,再轉化為靈感,為長者設計出房間火災警報器。一個看來平平無奇四方盒,內藏著溫度感應器,當室內溫度於短時間內上升兩度,盒內的蜂鳴器便會發出聲響和閃燈,提醒長者作適當行動。

發明當中,還有一件「無敵雷神拖鞋」。「我們組有位男同學好喜歡雷神,加上入電後拖鞋兩邊就會發光,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倬汶邊解釋,同組的家祺就在旁吃吃的笑。夢想當警察的倬汶喜歡幫人,「幫人後別人開心,我自己都開心。」他認為,發明「無敵雷神拖鞋」可以幫助長者解決摸黑引致跌倒的問題,每次看見成品,都倍感快樂。

 

游走探索與錯誤之間
撞板後繼續嘗試

憑著對生活的觸覺,還有希望在日常用品上發現突破性功能,Pan盼日後能成為一位設計顧問,設計更多便利人類的物品。能夠設計出創意發明,除了構思,Pan認為更重要的是實踐。Pan不是船隻專家,也不是救災英雄,許多你或會以為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其實蘊含無限可能。發明是一場又一場的實驗,需游走於探索與錯誤之間。擔當組內「編程師」的曉淦分享,製作過程中曾經撞板,「試過放錯程式,警報器就不能運作。」詩韻則指,她們組遇到的最大挑戰,除了與組員磨合之外,還有尋找合適的材料組裝,「因為要想清楚,運用甚麼材料才能令柺杖架站穩。」雖然過程困難重重,但一班「小發明家」沒有想過放棄,反而抱著樂觀態度努力嘗試,貫徹了發明家屢敗屢試的堅毅精神。

而為了讓一班「小發明家」改善產品的不足,學校特意邀請一班長者出席講座,讓「小發明家」於講座後進行訪問,直接聽取「未來用家」意見。他們之後又帶著發明,到啟業邨向該區長者進行推廣,五位「小發明家」都異口同聲說,這是兩個月來最難忘的經歷。「有公公婆婆說雷神拖鞋的底部太滑,建議我們在鞋底加防滑材料。」倬汶將長者的寶貴意見牢牢記住,待將來有機會再作改良。

 

 

/ Text :  Sammi
/ Photo:Harry Long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