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也醫心 大時代下的醫者

//【071期 FEATURE】

 

 

「在病人無助時介入, 不是以高高在上的身分告訴他要怎樣做, 而是陪伴他們一起走過這一關、與他們同行。」

— 中醫、香港青年協會「香港青年服務大獎2017」得主歐卓榮(Dennis)

 

 

患病是人最脆弱的時刻。眼見第五波疫情嚴峻,患者數字急增,中醫歐卓榮(Dennis)開始透過視像遙距應診,為新冠病毒病確診者看症並送藥上門,期望治好患者的病,同時安撫他們惶恐的心。高峰期曾一日處理近30宗個案,甚至要到中央藥房通宵幫忙執藥,「望到一大堆處方的確很頭痛,但記得病人仍在惶恐之中,自己只是辛苦一兩日,那就沒關係了。」

在西醫為主導的社會下,中醫與大眾之間彷彿隔著一個微妙的距離,「坊間常以為中醫只是調理身體,其實我們也可以治病。」Dennis強調說。由大學畢業至今,Dennis已執業17個年頭。為了糾正坊間對中醫的謬誤,讓人看到新生代中醫的可能,Dennis於2008年參加香港青年協會推出的「香港青年創業計劃」,藉此創立自己的中醫診所,翌年再成立非牟利團體「全仁中醫」,聯同一班中醫伙伴前往菲律賓、緬甸、越南等地的偏遠村落,向當地人贈醫施藥及教授針灸療法。從醫17年間,Dennis經歷過不少難忘事,而近年的疫情也佔了重要的一格。

 

 

以科技應對疫症 走在抗疫路上另一條前線

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市民一旦出現不適,都立即往急症室跑,「當時大家都驚,為了抗疫大部分人都留在家中,所以連本來在我們診所看症的病人,都開始減少,甚至沒有前來。」直至近月爆發第五波疫情,確診數字每日幾何級上升,醫療需求同時大增。隨著公營醫療服務爆滿,市民開始自行尋求方法治病應對疫情,此時,Dennis也開始接到確診者的求助。「起初都是一些一直有來診所看病的長者向我們求助,確診後他們非常擔心和惶恐,會問:『點算呀,我會唔會死?』這類的問題。」由於過去有視像應診的經驗,在確診求助急增的情況下,Dennis決定將視像應診「全面進場」,同時安排送藥上門服務,「這是一個超級難忘的經驗,中醫看診講求望、聞、問、切,很重視面見病人,但疫情下所有診症過程都變成在網上進行了。」Dennis說,雖然未能為病人把脈,但基本診症步驟都可以透過視像準確完成,甚至能更快速地看到病人,為他們診症,「當看到醫生、確定有藥食,病人自然會安心很多。」

 

 

每日確診人數曾高達五位數字,Dennis接到的求診個案數字同樣高企。他分享,高峰時期診所每日應付百多位病人,即每位中醫需要分別處理20至30位病人。Dennis的診所於上午11時才正式營業,但為了快速地處理更多個案,中醫們多於上午10時便開始應診,「有時個案太多,下班回家後,晚上9時多還要再聯絡多幾位病人才能完成當日工作。」Dennis形容,中醫在疫情下的崗位就如全方位的支援,由預防、抗疫到康復都有相對的處方與療法。

由於診所會為病人安排送藥服務,故除了應診的中醫以外,中央藥房職員同樣要應付大量的藥物需求和做不完的工作。Dennis分享,中藥有別於西藥的地方,在於每位病人、每張處方的配方和藥材數量都有所不同,處方上可能有上十種藥,單是在百子櫃前執藥已需花上一定時間,及後還要煎藥,當中的步驟亦分為「先煎」、「後下」等;完成所有工序後,尚要核對包裝,其後才能聯絡物流平台將藥送到病人手上。惟疫情之下藥房人手緊絀,Dennis唯有通宵到藥房幫忙執藥,「我已經很久沒有回去藥房了,那日望到一大堆處方的確很頭痛,但記得病人仍在惶恐之中,自己只是辛苦一兩日,那就沒關係了。」Dennis形容,當晚藥房的氣氛儼如打仗一樣;由於藥材需求大增,加上疫情下物流受到影響,部分藥材出現短缺,「幸運地有師兄凌晨3點還在工作,甚至願意將藥材送來給我們,這也是很感動的,大家都一呼百應。」

 

 

平伏患者不安心情 與他們同行

完成藥房「頂班」工作回歸診所,Dennis依然是近乎「call接call」地看症。忙得頭昏腦脹,一度連兒子的升學面試功課也忘了準備。但Dennis明白自己崗位的重要性,提起忙碌裡的「蝦碌」事,都是輕輕一笑帶過,「有時病人確診後一直未能聯絡到政府部門,又無法看醫生,求助無援,當聯絡到我們的時候,真的會很開心,因為終於有人可以向他解釋到身體正在發生甚麼事,同時會心安很多。」Dennis明白,病人會因確診而感到不安焦慮,故即使個案繁多,他也會嘗試在診症期間與病人聊聊病情以外的事,藉此令他們放鬆,「例如聊一聊疫情,或者開開玩笑、閒話家常,其實都是想安慰和開解他們。」對病人來說,醫生的說話就如一個堅定的錨,穩住了飄泊不定的內心。Dennis笑著形容自己猶如社工,有時候他還會抱著一歲半的兒子一同出鏡,成為了疫境下的「期間限定」, 「有時有小朋友在場,長者都會好開心,好像可以療癒到老人家。」

 

 

視像應診接近兩個月,運作逐漸成熟,Dennis亦開始與不同機構合作,為有需要人士提供視診服務,當中包括青協的「愛心響鈴大行動」。另外,Dennis也參與醫管局開展的安老院舍中醫診療服務,為安老院舍的確診長者看診,「當你見到長者行動不便,有的甚至沒能力表達自己的不適,但偏偏只要有一人感染,很快就會傳染給其他長者,那場面你是會覺得很悲慘的。」Dennis續說:「除了患者以外,安老院職員在疫情下穿著保護衣工作,同樣非常辛苦,很多時連水都無法飲。這會令我想到其實每個人在疫情下都有個角色,不論是安老院職員還是清潔工,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付出;即使是年青人,同樣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可以找個機會與長者聊聊天,讓他們感覺自己不是與世隔絕。」

在大時代下當一位醫者,Dennis欣慰自己的知識可以幫助他人。回望最初,Dennis因著童年時家境清貧,只能靠中成藥治病的回憶,加上好奇心驅使而對中醫學產生興趣。即使家人和老師反對,Dennis仍堅持修讀中醫學及立志成為中醫,背後只抱持著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理念:「我想幫人。」疫情之下,隔著電腦治好一位又一位患者的病、安撫他們焦躁不安的心,彷彿也在回應他17年前的初心,「在病人無助時介入,不是以高高在上的身分告訴他要怎樣做,而是陪伴他們一起走過這一關、與他們同行。」

 

 

/ Text : Sammi
/ Photo : Lamlam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