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社區 與人同行

//【071期 FEATURE】

 

 

「疫情下並非只有自己面對困難,有好多人都比我過得更艱難。我有手有腳,當我還有能力時,就去幫人吧。」

— 「跨代。網樂」數碼關懷隊 / 社區服務隊成員Stanley

 

 

疫情下百業蕭條,不少人選擇捨棄專業、「轉行」自救,但工作機會少、失業的人多,面對無了期的等待,還要承受著莫大的經濟和生活壓力,並不容易。90後繪畫導師Stanley生計同樣大受影響,但他選擇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能量,走上社區前線派送物資、關懷長者,全因一份盼與有需要人士共度「疫」境的互助精神,他說:「疫情下並非只得自己面對困難,有好多人都比我過得更艱難。我有手有腳,當我還有能力時,就去幫人吧。」

 

 

被迫停工收入銳減 難抵經濟重擔更覺自卑

大學主修視覺藝術,剛修畢兒童及青少年發展教育碩士課程的Stanley本來定期於畫室或上門教畫,但兩年來屢受疫情影響,興趣班大減,更數度全面暫停面授教畫。即使能復課,參與的學生人數也愈來愈少,近期的第五波疫情更令他幾乎零收入,「以前工作穩定時,高峰期每月收入可達兩萬元,但隨第一波疫情開始逐漸減少,起初還有萬多元,直至第五波初期已剩下約三千元。」收入大減令他不得不放棄租用工作室,就連「家用」也負擔不了,「家人好體諒我,他們知道我『食都唔夠食』,叫我暫時別給那麼多家用了。」

畫班著重面授,無法改用Zoom教學,面對興趣班復課無期,Stanley曾向學校自薦,卻苦無回音。直至去年末只剩下零星上門教畫工作,他便去送貨、送外賣,卻始終無法維持生計。輾轉求職不果,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令他更覺煎熬,「現時的情況根本不受我控制,我覺得好自卑。有時情緒好差,多夢又易『扎醒』。朋友約聚會也不想去,只想『慳錢』,寧願留在家中吃少一餐也不要緊,那段日子有時一天只吃一餐。」

 

 

藉教學傳遞關愛 鼓勵他人療癒內心

受疫情影響而陷入事業低谷,縱然失意,但Stanley仍無放棄以藝術療癒他人的初衷。他開始做義工製作手工聖誕吊飾、賀年揮春等小禮物,送給有需要人士。他指做創作能調劑生活、梳理情緒,也能藉著助人尋回生活動力。「知道仍然有人看得到我的付出,我便不會再不斷貶低自己,慢慢重拾自信。」本著這份助人自助的信念,去年末遇上「跨代。網樂」計劃數碼關懷隊招募,Stanley便立即報名,主力教導長者使用智能電話。由教小朋友變成教長者,他發現許多長者都很健談,反應又快,奈何大部分人因缺乏自信,或怕麻煩到家人而抗拒使用智能電話。有部分獨居長者更因為不懂得使用智能電話,難以獲得疫情的最新資訊,漸漸與社會脫節。Stanley認為若他們持續缺乏支援,情況只會更加惡劣。「他們的生活比較沉悶,外出買菜、到中心與長者聊天,便是唯一的娛樂。我們不如主動些,踏入他們的世界,協助他們認識現今的潮流?」

 

 

擅於溝通、有耐性的他將互動元素融入於教學之中,鼓勵長者發問,激發他們的興趣。例如教長者用WhatsApp與親友溝通、上YouTube看影片解悶,甚至學用應用程式作健康管理,輔助生活也增添娛樂。面對他們的疑難,Stanley有問必答,他漸漸發現長者只是缺乏渠道學習,培養好奇心之後,他們便會主動去學。例如有長者行山時自行試用手機計步器,也有長者主動學用YouTube,只為看孫兒拍攝的影片。「他們好開心、好期待、好勤力學習,這份熱切的心令我更想教他們。其實學習無分年紀,只講求態度和主動性,所以他們愈來愈厲害。」

每節課除了教學,長者也會與Stanley分享生活日常。尤其面對疫情下的種種防疫限制,長者們不但少了與人溝通,積壓的情緒也沒有出口。「最深刻的是他們跟我說:『我好久沒與人聊天,謝謝你如此關心我,付出心力去教我。』其實有時鼓勵長者的說話,也能鼓勵自己。做義工能讓我在疫情下感到平靜,少了自我批評,學習別被負面情緒操控,要保持正面。」助人之外,Stanley形容做義工也是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藉著付出自我肯定,也透過與人交流、彼此互相扶持,得到的回報並不能以金錢衡量,「即使義工力量微薄,只要能鼓勵別人多一分,讓他覺得自己有價值,也是件好有意義的事。疫情下仍有好多方法助人,令他們過得更快樂一點,這段時間大家都過得艱難,賺到數千元夠我生活,家人又體諒,我便想繼續幫人。」

 

無懼疫情走上社區前線 為確診家庭採購及速遞物資

今年2月第五波疫情爆發,社區中心的服務也必須暫停。確診、須家居隔離的人愈來愈多,Stanley隨即加入青協社區服務隊,派送物資予有需要人士。第一次的服務對象為一家六口的確診家庭,採購、送遞均由Stanley一個人負責,食材、清潔及防疫用品都要買,足足花了數小時準備。「當時超市許多物品都缺貨,要走勻好多間超市、藥房,分幾次才買得齊。主要買貯存期較長的凍肉、罐頭、包裝蛋糕,另外還有消毒藥水、小童口罩等。」

拖著一個大行李箱把物資送到確診者府上,當時每日新增個案高達數萬宗,Stanley指沒有太大憂慮,依循著防疫指引,戴好口罩和手套便「出動」幫人。「我第一時間並非擔心自己,反而是思考:我能否做得到?我買的物品適合他們嗎?其實我只是把物資放在他們家門外,並沒有接觸。」Stanley一有時間便會參與派送物資,家住九龍灣的他更試過遠赴天水圍,為獨居長者送防疫包。最長的一次由下午二時做到晚上九時,推著一輛又重又大的手推車,逐家逐戶送物資,足足送了20多戶。

每次送遞後,Stanley都會站到幾米外的「安全距離」看著街坊收妥物資,才安心離開。縱然受這份無形的隔膜阻礙,無法面對面聊天,但每句電話中的「謝謝」、「辛苦你了」和「祝大家都身體健康」都充滿愛,令Stanley更有動力繼續投入服務,「疫情下不能只顧著自己,也要體諒別人的難處。將來我也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也會變老。我不知道我會否是獨居長者,我只知道如果不主動關愛這個族群,他們就會慢慢被忽視,繼而不知如何與人交流,衍生更多問題。」

 

 

共度疫境靠彼此互助 藉助人尋回自我價值

Stanley總是把「盡做啦」、「幫得幾多得幾多」掛在口邊,他指因疫情是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關,期望每個人都能在社區發揮自身力量、互相幫助。「比如大家可能會囤積物資,不妨反思假如買多了,未必用得完的話,可以主動關心親朋戚友,了解他們會否面對物資短缺。分享是第一步,用愛和關懷連繫身邊人。」醫護人員、檢測人員守在抗疫防線,大家也能站在社區前線支援彼此,Stanley認為兩者缺一不可。「我們除了可做些運送物資的勞動工作,也能致電關懷身邊長者。假如他們不幸確診,有人關心、給予一些指引,也許能減輕彷徨、害怕的感覺。」

疫情看似打亂了Stanley的生活,也大大影響了他的工作和收入,但他指藉著這些經歷,讓他能更有意義地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做義工讓我在疫情期間,不會覺得自己沒用。義工活動也讓我尋回生活動力,未來我也想試更多不同種類的社區服務。」這些經歷亦令他確立目標,繼續朝教師夢進發,以自身經歷影響更多人。「疫情下教長者令我得著好大,更肯定自己的優勢和條件,也想繼續以正能量影響別人。將來再教小朋友,也可以用這些經歷鼓勵他們,讓他們知道義工好值得做,而人生並非只得賺錢。」

 

 

/ Text : 霆
/ Photo : Lamlam

 


相關閱讀: